会员服务周刊 > 第558期 > 政策速递
中国改革报:打造城市更新“黄埔样本”
发布时间:2019-10-11

?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原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的融合发展,为广州市黄埔区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5年来,黄埔区在城市建设上不断转变思路,大胆尝试破题。随着发展脚步的深化,区域经济、基建配套、城市发展等实现跃进式变迁,打造出城市更新的“黄埔样本”。

    齐头并进

    旧城焕发新活力

    萝峰旧村、沙步旧村、大塱村旧村、月汤村旧村……今年3月以来,黄埔区“三旧”改造捷报频频,仅半年时间,黄埔四个旧村获批改造实施方案。

    实际上,作为全国首个区级“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区的黄埔,坐拥广州市城市更新改造规模总量的“半壁江山”。其中,城市更新投资总额、已批项目、开工面积等主要指标连续5年领先全市其他行政区,3年蝉联广州市“三旧”改造年度考核第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黄埔全区启动的改造项目共145个,已批复全面改造项目44个,已开工全面改造项目25个、 微改造项目13个。开工面积约675万平方米,累计竣工安置房面积75.7万平方米、6925套;旧村改造项目累计拆卸房屋7850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0亿元,1月~7月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

    “三旧”改造以来,黄埔区采取全面改造、局部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旧村、旧厂、旧城多种类别改造齐头并进,城市更新同步解决全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截至今年7月,全区规划公配建筑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约22万平方米,含中学、幼儿园、消防站、变电站、公交站、邮政所、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通市政路网约20公里,极大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目前,黄埔正发力进一步将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有机结合,全面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高品位的城市发展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建设。

    改革创新

    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

    作为广东全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区以及广州全市旧改“大户”,如何确保“改得好”?如何不断输出城市更新的“黄埔品牌”,为其他城市提供更多可供借鉴和推广的“黄埔经验”?

    面对这个问题,黄埔区提出改革思路:既要明确“改什么”“管什么”,又要确保“改得动”“改得快”。

首创城市更新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区级城市更新管理架构,编制全区城市更新总体规划,鼓励重点区域连片成片改造,统一编制全区网格化旧村改造融资楼面地价报告,“商改商”项目参照旧厂改造政策执行,编制全区各片区旧村改造拆迁安置补偿方案统一标准模板,旧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有固定流程步骤,“三旧”改造奖励用地指标分配与拆迁进度紧密挂钩,制定重要事项的全流程监管措施……针对城市现状以及城市更新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黄埔区梳理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初步方案,重点聚焦规划管控、容缺审批、模式创新、土地整合、指标奖励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政策逐步形成。

    9月10日,黄埔区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若干措施》,被称为“城市更新10条”,遵循“先拆后建、以拆促建、拆建并举”的原则,秉承“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土地节约集约”的城市更新宗旨,聚焦“快批、快拆、快建”目标,为黄埔区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

    “城市更新10条”出台后,现行审批流程60项主要审批手续将压缩为3项,时间流程从1年半压缩到最快3个月内办成,多项突破性举措将为全省“三旧”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实践摸索

    “旧改”项目亮点纷呈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肩负试点区政策体系创新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两大使命,黄埔区经过几年摸索,从改造模式多元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孕育出一批覆盖多种改造模式的代表性改造项目。

    在旧村改造方面,以打造2.0升级版模式为目标,萝峰、沙步、汤村等项目实施“软硬改造”,既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公建配套,打造宜居生活社区;又按现代化管理规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改造后集体物业纳入全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平台统一招商运营,打造区域经济与村民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例如,丰乐北路沿线“散乱污”整治及旧村改造项目,通过建立区重点项目征拆与“三旧”改造联动机制,半年内收回69宗地块共1020亩,拆除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关停搬迁“散乱污”企业99家,清出低端经营户183家,并推动了姬堂社区旧村改造,启动了黄埔创新中心、湾区科创走廊1号等产业孵化器的建设。

    在旧厂改造方面,注重打造新业态,从现有产业领域中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力。例如,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打造成华南区域性的港航要素聚集中心,黄埔仓打造成“电子商务+港航服务”的双平台产业基地并引入“一带一路”欧亚商贸交流合作中心。

    在村级工业园改造方面,确立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目标。例如,作为村级工业园区改造代表,鱼珠智谷从改造前的“村民零收入、零税收贡献,环境脏乱差”到改造后的“贡献GDP、贡献就业、贡献税收、形成新业态、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居环境”,村民、园区、政府多方受益。小小的村集体物业改造项目引发区域发展的“蝶变效应”,仅4万平方米的园区创造年产值20亿元,单位“亩产”处于全省顶尖水平。

    在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方面,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推动现代城区与传统乡愁相容共生,促进转型升级与历史记忆相得益彰。例如,大力推进长洲村、深井古村微改造项目实施建设,运用“绣花功夫”“针灸疗法”打通古村脉络肌理,激活传统村落经济活力,为大学城、生物岛高端人才提供创业、生活、文娱、休闲载体。

    据了解,为持续强化政策的系统集成和组合效应,黄埔区城市更新“1+3+N”政策体系文件将陆续发布。同时,后续还将配套出台《城市更新全面改造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工作指引》以及相关实施细则,共同构成完整的“1+3+N”政策体系,为黄埔区的“三旧”改造保驾护航,推动区域城市更新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助力绘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黄埔华章”。

信息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