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到2014年,广州开发区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与经济数据相比,管辖区域的扩大无疑更加直观展现了开发区的巨变。从奠基时9.6平方公里的经济功能区到现今48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广州开发区在区域拓展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92年7月8日,广州保税区举行奠基新闻发布会。

1993年6月28日,东区奠基典礼。

1993年11月18日,永和经济区合作开发协议签署暨永顺大道奠基仪式。

1998年12月28日,科学城奠基开建。

2001年3月30日,广州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授牌。

2005年9月28日,萝岗区政府挂牌。

2011年7月8日,生物岛“开岛”亮相。
1992 设立保税区 增添新优势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出现的又一特殊政策区,是在海关监管下的“境内关外区”, 具有国际自由贸易区的性质。为争取设立保税区,广州市政府于1991年成立“广州保税区筹备领导小组”,人员主要从开发区调入。
1992年7月8日,广州保税区举行奠基典礼,选址位于西区东北部,首期开发1.4平方公里,二期开发0.4平方公里。成立初期,保税区管委会主任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兼任。
1995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保税区与开发区实现财税关系分离,两区成为友邻单位。直至2002年,开发区和保税区再度实现合署办公。
保税区选址位于开发区初期规划的9.6平方公里之内,严格来说,保税区以及后来设立的出口加工区(位于东区)并非地理空间扩张,但实现了特殊政策区域的增加,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1993 开发东区、永和 破解用地困局
开发区版图真正意义上的“扩张”始于1993年,东区和永和片区同时拉开建设大幕。
自奠基以来,广州开发区发展迅速,土地紧张问题也凸显出来。而国务院批准的9.6平方公里用地中,有2平方公里属广州港务局黄埔新港及珠江、东江各码头港区,1平方公里为大蚝洲岛,自然条件极差难以利用。因此,开发区可利用的土地实际只有6.6平方公里。
为了解决用地紧缺问题,开发区提出了“换地”建议。1992年,国务院特区办等部委批复同意广州开发区在不增加面积的前提下调换部分土地,将广深铁路以南、笔岗村以东、广深公路以北、沧头村以西,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入开发区,东区由此而来。
在换地基础之上,广州市政府还决定在3平方公里以北再划出一块土地(约16平方公里)建设云埔工业区,其中与3平方公里紧挨的4平方公里土地由开发区进行开发建设。因此,东区规划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1993年6月28日,东区举行奠基典礼,并实现了当年筹办,当年开发,当年引进项目。
在筹建东区的同时,为破解土地困局,广州开发区仍在继续寻找新的土地资源,酝酿扩区。多方考察之后,选中了地理区位好、开发成本低的增城永和镇。
1993年11月18日,广州开发区与增城永和镇政府签署合作开发永和经济区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开发区开发建设永和经济区约15平方公里土地,实行留区税收七三分成(开发区70%,增城县30%)。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征地实行地价总包干,一次性预征、分期付款。1995年,广州市政府还将永和经济区确立为台商投资区,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区域发展。
1998 科学城奠基 代表广州未来
1998年,广州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实现合署办公。合署办公前,开发区依旧面临土地短缺、项目难以安排等问题;高新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但缺乏建设资金和高端项目带动,两区合署实现了双赢。
广州高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6月由国家科委批准设立的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字号”,1996年更名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包含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等部分,以各园所在行政区政府管理为主,高新区管委会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而广州科学城单独划出,由高新区管委会直接规划开发。
合署后,科学城成为广州开发区重点开发建设的第4块区域,规划面积达37.47平方公里。1998年12月,科学城举行奠基典礼,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成为广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被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誉为“代表广州的未来”。
2000 建设出口加工区 完善园区功能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划定的专门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工业区域,与保税区同为海关特殊监管区。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国务院相关部委开始探索建立出口加工区,对加工贸易实行规范管理。为避免重复建设,出口加工区只设在由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内,广州开发区成为首批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区域之一。
广州出口加工区选址位于东区,由三个地块组成,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2000年,出口加工区正式动工,首期开发建设90万平方米。2001年,广州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八部委联合验收,成为我区又一重要经济功能区。
2001 开建生物岛 再造发展平台
生物岛原名官洲岛,是珠江航道中的江心岛,面积约1.82平方公里,南依广州大学城,北望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东面与长洲岛隔江相望,原属海珠区管辖。
2000年,官洲岛获准立项建设国际性的生物技术研究及生产基地,并获正式命名“广州国际生物岛”。 2001年,鉴于广州开发区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和雄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广州市政府正式明确由开发区参照科学城开发建设模式开发建设生物岛,开发区再添重大发展平台。
2004年7月,广州开发区设立“广州国际生物岛筹建办”,统筹规划建设生物岛,此后生物岛建设步入快车道,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1年7月8日,生物岛正式开岛,目前标准产业单元一期、二期均已竣工,一批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入驻,岛上的绿道还成为“羊城最美绿道”。
2005 萝岗区成立 带动东部崛起
进入新世纪后,广州开发区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西区、东区、永和等片区基本开发完成,科学城片区项目不断落地,土地瓶颈再度凸显。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但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并不具备社会管理职能。
2005年,广州进行区划调整,依托广州开发区,整合周边农村地区成立行政区——萝岗区。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形态由单纯的工业园区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园区和新城区,发展空间更大、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新设立的萝岗区由原白云区、黄埔区、天河区和增城市各划入部分区域而成,面积达到393.22平方公里。萝岗作为区一级行政单位历史虽然很短,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的活动踪迹,萝岗香雪、玉岩书院等景观蜚声在外。
虽然划入区域多属农村,但在广州开发区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萝岗区的发展扶摇直上。截至2013年,萝岗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跃居全市第三,仅次于天河和越秀,新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14 萝岗黄埔并区 优势互补蓄势待发
今年2月,广州开发区又一次迎来发展良机。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黄埔区的行政区域。
广州开发区、萝岗区、黄埔区三者历史渊源深厚,开发区最早就是从黄埔区划出的“三角地”上发展而来;2005年依托开发区成立萝岗区时,原黄埔区夏港街道和荔联街道、穗东街道部分村居一并纳入萝岗版图。如今,同根同源的三个区域携手共进,将进一步实现广州建设东部山水新城的目标。
新黄埔区的设立,不仅仅是规模扩大,更是优势互补。并区后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山水相逢”,萝岗有山有林但少水,黄埔有较长的江岸线,合并之后“东部山水新城”更加名副其实。同时,两区产业互补性强,黄埔工业基础良好,萝岗则有较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黄埔城市配套功能相对完善,并区后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向萝岗延伸,实现公共配套资源优化配置。

广州开发区版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