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732期 > 服务动态
“潮起40年·亲历者说”
发布时间:2024-06-07
  “为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开一道口子’,我们要与其他13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面朝大海乘风破浪!”5月30日下午,在广州开发区“潮起40年·亲历者说”第三期活动现场,一幕短剧生动再现了开发区建设初期规划勘察的工作情景。

  当天活动以“智绘蓝图 产城融合——广州城市空间‘东进’龙头的演变之路”为主题展开,邀请牛玉清、蔡伟斌、林兴良、李贤等广州开发区规划建设领域的“亲历者”,讲述广州开发区的规划故事。

  广州开发区规划有什么特征?科学城的功能分区有着怎样的转变?萝岗街道大塱旧改如何强村富民?海丝城如何成为广州东进战略的重要支撑载体?问题的答案,蕴藏在“规划”二字之中。

  开荒拓土:高标准、快开发的规划起步

  开发大道,亦是曾经的夏港大道,是进入广州开发区西区的必经之路。这是广州开发区第一条市政道路,也是当时全广州最宽的道路,号称“广州第一路”。

  “夏港大道体现的,是开发区规划的高起点。”曾任广州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的牛玉清这样说。聊起曾经的“广州第一路”为开发区带来的影响,他表示:“规划设计都是需要时间发展来印证它的使命的。道路建好后,企业来到开发区考察,从这条路开始,就对开发区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除了规划起点高,土地开发快也是开发区规划的另一特征。在规划建设初期,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全力开发港前工业区,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起步,扩大到9.6平方公里,再逐步发展到科学城中心区的37.47平方公里。真正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将开发区人的务实精神落到实处。

  成立于1992年的云埔工业区,是广州开发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对于云埔工业区的选址工作,牛玉清印象深刻。

  “我记得第一天看南岗到夏园周边的选址,沿途看哪里行哪里不行,在春夏交接的天气走了两个多小时,人也晒得不得了。为了勘探地形地貌,我们爬上一座小山,爬到山上后整个地形地貌都看得很清楚。地形由广深铁路分两边,南边的地形比较复杂,有鱼塘,有猪圈,还有村庄;往北望,我们就很高兴了,一眼望去看不到几个村庄,有成片的土地,可以用来搞规划、修路、建厂。”牛玉清说,“在云埔工业区选址时,我们几乎踏遍了区内的所有土地山路,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开发难度、规划远景的基础上,最终才圈定了现在云埔工业区的范围。”

  从荒土蕉林、村庄寥寥,到高新企业林立、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云埔工业区一路蝶变。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穗港科技合作园的所在地,建设世界级“智造”示范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艺术:从先产后城到产城融合

  新千年之后,广州开发区发展思路逐步由工业为主向宜业宜居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思路转型。在这个较为典型的先产后城的中国城市化模式背后,规划建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2004年就来到广州开发区、完整经历了转型过程的蔡伟斌,现任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现场,蔡伟斌以广州科学城为例,分享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转型经验。

  “1998年科学城奠基,当时还是以企业筹建、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引入为主。但是后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科学城人气不足,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科学城周边适当发展了住宅,努力补充各类配套功能,推动了生产与生活、生态相融合,反过来又吸引了一些人才在开发区工作、生活,形成了‘产城互促’的雏形。”蔡伟斌说。广州科学城经历了从最初产业集聚的园区模式,到逐步向城市功能多元化、完善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产城融合模式的转变。

  在公共服务的建设规划方面,蔡伟斌讲述了玉岩中学的选址与设计工作。“玉岩中学从一开始就是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办学,所以我们在土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生均用地标准,现在有10万多平方米的用地。”

  不仅如此,玉岩中学的选址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早期建设的时候学校比较靠近山,后来现场调查发现有大量很老的荔枝树。在多方研究后,区里决定把老荔枝树保留下来。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微调了一下选址,往南边移了一百米,把学校建设可能占用山体、砍掉老荔枝树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虽然这件事加大了人财物投入,也要对当时的路网调整,但是如今回头看玉岩中学的发展,这是很值得的。”

  城区蝶变: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萝峰社区作为一个过去只能依靠荔枝种植、农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农民人均收入2万多的落后村落,在规划引领后实现整村改造,环境面貌实现蝶变,增加集体物业36万平方米,预计增加集体收入6000万,村民收入实现较大增长,成就了城乡融合的萝峰样本。通过产城融合、规划引领带动了城乡,特别是转置社区,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萝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兴良在现场通过萝峰的例子,讲起了产城融合的蝶变。

  萝岗街道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大塱旧村,在三旧改造中,实现了规划建设质变下的多方共赢。林兴良提起了至泰广场带来的变化:“现在的至泰广场,通过经济联合社将村里的留用地整合在一起,整体由开发商代建,政府支持统一规整、腾挪、置换,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结果。我认为这也是实现了一种产城融合、强村富民的目标,这里面既体现了规划的作为,也体现了旧改的作为。”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广州开发区城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主任的李贤分享了过去五年开发区规划的思路转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管制到服务思路的转变。”李贤说,“为了更好的扶持新项目,广州开发区不断探索控规改革,将原先需要4到6个月才能完成的项目规划工作大大缩短,最快的一个项目只用了30多天就完成了所有审批程序。”

  作为广州东进“桥头堡”,广州开发区在加快建设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的战略部署下,建设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三城一岛”战略平台,通过“三城一岛”联动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谈及广州海丝城的发展,李贤说:“这里的海洋文化和海丝文化天然就带有着广州敢为人先、拼搏进取、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黄埔、广州向海而兴的航标塔。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初,我们特别注重发挥海丝名片的文化力量,在滨江岸线的开发利用中也更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在总体规划、建设中不仅仅为发展赋能增光添彩,还是未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来源:黄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