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企业服务中心
store
首页
payment
中心概况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中心简介
会员尊享免费服务
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
payment
会员服务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入会流程
入会申请表
会员章程
企业风采
payment
政策快报
payment
会员活动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会员动态
会员通知
payment
经典案例
assignment_ind
联系我们
服务动态
SERVICE NEWS
政策速递
POLICY DELIVERY
创客资讯
MAKER INFORMATION
热点话题
EVENTS
协会信息
ASSOCIATION INFO
会员服务周刊
> 第603期 > 政策速递
广州南沙构建“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发布时间:2020-10-16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加快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交流会”日前在广州南沙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南沙将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一流的“营智环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暨南大学主办,是2020年度交流会“3+1”系列活动之一,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及企业家代表等业界大咖出席。据悉,2019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的交流品牌,旨在以交流促发展,推动南沙在与港澳规则衔接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拓展与港澳合作发展空间。
在本次交流会上,南沙首次提出了“营智环境”新概念,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承志在致辞中表示,南沙始终把人才优先战略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不断优化一流的制度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健全引才招才用才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率先探索打造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一流“营智环境”。打造一流“营智环境”是推动南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需要,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朱承志表示,下一步,南沙将全面启动“营智环境”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布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提升人才引聚力和承载力,三是全面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打造拴心留人的创新创业软环境,营造具有南沙特色的敬业创新、包容等文化氛围,打造南沙“营智环境”品牌和文化特色亮点。会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青年创新创业嘉宾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畅谈大湾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为“营智环境”新理念丰富新内涵,提出新思路。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他提出了南沙在人才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与禀赋,可从“构建国际人才流动枢纽”“发挥港澳台青年双创平台作用”“与港澳紧密合作”“打造人才国际化培养新阵地”等方面精准施策,更好地激发人才在“双循环”格局下的活力与动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吴江表示,区域人才发展要以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制度体系设计和战略部署为根本遵循,他指出,“营智环境”是包容并蓄的软实力建设,包含产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等多种元素,是政府“韧性”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南沙在打造“营智环境”方面开展的探索,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香港大学终身教授、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爱民分享了香港高校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的有益经验,从粤港澳三地人才融合发展方面为南沙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提供参考。
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仲伟合提出南沙可从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两种路径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加速打造充分释放智力和人才要素动能的“营智环境”。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背景下,应如何以一流“营智环境”推动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产业发展、平台搭建、金融服务、用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等方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思路和建议。
据悉,近年来,南沙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创新红利持续释放。今年上半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795.3亿元,创新资源平台加快集聚,目前已建成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企业、科研院所、国内高等院校、国际科技合作等创新平台三百余个,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互促互融的优质生态循环。国际化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先后推动设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建立完善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广州人才绿卡”制度、实施“南沙人才卡”服务保障等,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营智环境打造初具成效。
消息来源:央广网
上一篇:
黄埔区深化政银企对接 加大“输血”解困力度
下一篇:
广州创新联合体“链”出产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