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590期 > 协会信息
黄埔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完成66个旧改拆迁
发布时间:2020-07-03
    乘着省级旧改试点的东风,黄埔积极探索老城市新活力的高效模式,跑出旧改加速度。6月30日下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任务工作推进大会,向各街镇下达攻坚责任书,动员全区力量全速推进旧村拆迁工作,力争到2022年底完成66个重点旧村改造项目的签约拆迁。

  黄埔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工作方案》及《作战蓝图》,高标准谋划未来3年旧村改造拆迁计划。相关方案对全区17个街镇66个改造项目的年度拆迁任务、实施推进计划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计划铺排,明确了20个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梳理汇总了7个部门的支持政策。

  据悉,66个重点旧改项目覆盖了三大重点发展区域,其中黄埔港片18个、科学城片28个、知识城片20个。66个旧改项目拆除房屋合计3278万平方米,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928亿元,社区卫生设施面积新增约61万平方米,教育配套面积新增约367万平方米。三大重点区域通过旧改拆迁以及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和社区微改造,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园区有蝶变、产业有跃升、城区换新颜、民生大改善,着力打造精品城区。

  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区长陈勇等参加会议。

  全区七成以上村社纳入旧改

  黄埔区此次重点改造的旧村项目共66个,共涉及44个行政村(含转制社区),建设用地31.93平方公里,占全区旧村总建设用地的83%,除部分微改造、整体搬迁、乡村振兴或不在核心区域、重点路段、重要节点范围内的行政村外,七成以上的村均已纳入本次改造计划。

  本次行动计划以“一村一图”的形式,对66个改造项目的方案审议、控规调整、用地手续办理、开工竣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关键环节的工作进度进行铺排,并以半年时间为节点对各街镇、各项目的拆迁任务进行明确,确保每个项目按时间节点如期推进。

  《作战蓝图》明确提出,2020年底完成拆除率100%的项目数量为21个,拆除房屋1071万平方米;2021年底,完成拆除率100%的项目数量为28个,拆除房屋1582万平方米;2022年底,完成拆除率100%的项目数量17个,拆除房屋626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黄埔区共批复城市更新项目121个(全面改造54个、微改造项目67个),开工建设面积760多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90多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面积90多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连续三年在全市“三旧”改造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全省试点,打造旧改“黄埔模式”

  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年大变化”,中新广州知识城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围绕北部牵引、中部建带、南部成链,黄埔区正加快构建“四区四中心+一区一园”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五年大变化”的基础在于城市面貌大变样,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有高品质城市生活。如果不补齐城市建设的短板,不下决心解决城市病问题,村中还是有城、城中还是有村,五年就难以实现大变化。

  此次黄埔区推进66个旧村项目,就是要通过加快旧村征拆,串联成线、以点带面,实现三大片区联动发展、一体发展,形成北中南区域发展新格局,真正实现“五年大变化”。

  此次重点推进的几乎全是旧村全面改造项目,项目数量、改造规模、实施难度空前。要在三年内“啃下”旧改拆迁最难的“硬骨头”,任务相当艰巨。

  如何确保三年、力争两年完成任务?黄埔区抓住全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契机,提出“改”“快”“活”三字旧改方针,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拆建并举、破立结合,开创城市更新的“黄埔模式”。

  去年9月,黄埔区出台“城市更新10条”政策,聚焦“快批、快拆、快建”,进一步将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有机结合,多项政策走在全省前列。比如,首创城市更新项目负面清单、试行容缺审批等政策,优化项目年度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评估融资地块楼面地价、统一项目安置补偿方案编制标准,进一步明晰项目准入门槛,接通省市城市更新政策“最后一公里”。

  再如,创新“商改商”模式,允许用地空间腾挪整合、土规规模及转用指标置换、留用地或预支留用地按政策纳入旧村改造,有效破解因土地零散而难以统筹平衡的问题。此外,还建立区领导干部挂点包干街镇、街镇领导干部挂点重点村社、村社干部包干到户等机制,将5000万元以下拆迁补偿审批权限下放到街镇,给街镇“赋权、加力、增效”,多点齐发加快推进更新改造。

  快字当头,让土地等项目、楼宇等总部

  速度是基础条件、先决因素,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没有质量。黄埔区始终把“快”字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建立“快批”绿色通道、“快拆”灵活机制、“快建”开发模式,真正让“土地等项目、楼宇等总部”。

  围绕区重点项目征拆工作,黄埔区聚焦核心区域、重点路段、重要节点周边的拆违整治,结合“三旧”改造项目,同步加速推进。同时创新“灵活分片、动态调整”征拆方式,实现“签一片、拆一片、建一片”,试行旧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先拆迁、后批复”,有效破解批而不拆、拆不彻底、拆后不建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黄埔区重点旧村改造项目拆迁面积达450万平方米,超历年总和。2019年全区“三旧”改造贡献约1200亩新增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占全市三分之一,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全部来源于“三旧”改造的奖励指标。

  此外,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阶段报批报建以及办证审批慢、程序多、耗时长等“中梗阻”,黄埔区出台“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审批流程再造20条”,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和信任审批,实行“四同步”,即改造实施方案编制与控规调整同步开展、规划报批与临时施工申办同步开展、国土用地手续与规划报建手续同步开展、村集体物业建设与旧村改造同步开展,重点破解旧村改造项目动工建设的政策瓶颈问题。

  目前,城市更新60项主要审批手续压缩为3项,项目改造方案从批复到取得施工许可动工建设从原先1年半时间压缩至最快3个月内。

  深挖留用地潜能,盘活低效用地

  近年来,黄埔区以“三旧”改造作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让土地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对于区内开发条件成熟的集体留用地,由村集体自行投资开发,自主经营管理。难以独立开发的,通过政府反租反购等方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总部项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与此同时,坚持“产业优先”改造策略,协助改造主体挖掘产业内涵、策划产业项目,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汇聚集中,形成关联性强、集约度高、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鱼珠智谷为例,经过5年的改造和运营,该项目以4万平方米的园区,创造高达20亿元的年均产值,单位“亩产”达到全省顶尖水平,通过实现村民、园区、政府多方受益,引发区域发展的“蝶变效应”。全区经改造的产业用地,预计地均产值高达200亿元/平方公里,为改造前的4倍。

  类似鱼珠智谷这种由低效物业发生蝶变效应的产业项目,正在黄埔陆续涌现。文冲石化路以东旧村改造项目将规划建成中国游戏谷,横沙村级工业园将致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庙头村将变身海丝文化创意园,南湾村将升级改造成国际电商总部……截至目前,全区已启动相关改造项目36个,动工面积311万平方米,合计总投资达到183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3000亿元。

  借力“三旧”改造,黄埔区在城市更新中补齐民生短板,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全区共排查整治“散乱污”场所4000余家,完成14条黑臭河涌治理,拆违600万平方米。统筹规划大吉沙、白兔沙、长洲岛等珠江岛屿资源,启动居民安置、村社微改造、简易码头设置等工作,推进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以及隆平院士港项目建设

信息来源:黄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