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587期 > 创客资讯
广州科学城扩容7倍 如何影响大湾区科创格局
发布时间:2020-06-05
    广州向东,科学城是绕不过的战略高地。近日,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下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内容,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区面积的1/3。

  规划有产有城,有生态有配套,堪比欧洲、日本的一些科学城。包括建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国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5分钟直达公园,11条地铁纳入规划、200公里风雨连廊……最终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五次“生长”

  广州科学城扩容并非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其先后经历了五次“生长”,面积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扩容至最新提出的140多平方公里。

  广州科学城的建设史,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广州市计委1992年编制《广州东南部地区发展规划大纲》中,选定天河区的玉树村附近3.7平方公里,作为科学城起步区开发用地,当时称为“广州通讯产业基地”。

  199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地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城区,总面积由3.7平方公里扩展到19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4平方公里。

  1998年12月28日广州科学城奠基,2001年正式启动建设。

  1999年,广州市再次提出修改科学城的规划,将其扩容至37.47平方公里的规模。

  2012年,科学城控规修编工作提出了“聚核”“扩容”“转型”和“提质”等规划思路。开发建设的思维由量向质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空间上的扩展。政府进一步明确,科学城范围为20.24平方公里,并沿袭至今。

  2018年底,该区提出重点谋划推动科学城扩容到100平方公里左右,打造一个活力迸发科学城,五年内实现大变化。

  奔赴“万亿”强区

  规划提出打造集约发展用地“黄埔”经验。该经验即通过释放存量空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93公顷;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新增混合用地992公顷;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机制,重点功能区、工业楼宇及优质产业项目综合采用“带方案出让”“标准地”、1.5级开发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提升产业空间供给质量;支持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允许普通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上限可达3.5-4.0,鼓励建设工业楼宇,推动建设“摩天工厂”,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

  跨过“分水岭”

  此次规划,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词---大科学装置。规划指出,紧紧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要科研机构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黄埔区两会上提出“北中南”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将形成北部牵引、中部建带、南部成链的全新“北中南”空间布局。在这之中,中部建带指的就是科学城要高标准布局“一核两轴三区”,在空间上形成向西融入广州主城、向东辐射珠江东岸地区的带状枢纽。优秀的科学城和大科学装置,能够提升一座城市在全球的创新层次和竞争段位。其本质就是各个城市科技核心力量的竞争。这也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实力、产业实力整体提升的重要进程。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