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呼叫小按钮 窥见城市基层治理大变革
发布时间:2019-12-13
?

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平台大屏上,数字在不断跳动。12时54分,数字变成214754、373。11个月来,来自网格呼叫的事项累计达到21万多件,社区、镇街呼叫区职能部门的事项386件,响应完成373件。?
短短两个多小时,“区—镇街—社区网格”三级响应,环环紧扣。新增127件群众呼叫的事项,都在基层解决完毕。不能解决的事件就“呼叫”部门,而21万多件中仅有三百多件社区、镇街未能解决。社区、镇街何以“威力”如此大?不仅解决得了庞杂的基层问题,还能调动得了上级部门?“我们给镇街人事权、财权、考评权等五项权限。一键呼叫,接诉即办。三级响应,赋权下沉。双向考核,部门齐动。”黄埔区党政办副主任杨灿告诉记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实质上是黄埔区一次“响应向下,呼声向上”的理念转变。通过切实向镇街赋权,成为统筹区域治理、有效联接各方、协调指挥有力的坚强“轴心”,对“基层看见了却管不好,部门有能力却没看到”对症下药,改变长期以来“喇叭口向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激发基层冲劲,让“呼应”有职、有权、有依据,使镇街“底气”更足、“腰板”更硬。?
顶层设计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密码?
电线杆倒了,人行道上地砖塌裂,共享单车摆放不齐……基层工作,“小事”不断。针尖大的洞,带来斗大的风。小事往往体现着大趋势,小问题中可能蕴含着大危机。每次对小事的处理,都可能是对潜在危机的“釜底抽薪”。?
小事虽小,但解决不易。“基层发现问题,以前就是打电话找部门解决,但这种工作方法随意性太强,问题解决效率不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杨灿的心里一直有这样的疑问。?
体制机制真改革、工作事项全记录、绩效考核全跟踪、多个政府数字系统全集成……面对种种问题,黄埔区用“一真三全”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来回答。?
今年2月以来,黄埔区在广州率先出台“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相关文件,“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专项工作有了行动纲领。?
黄埔区在区委办增设基层治理创新处,挂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办公室牌子。同时,还增设了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作为区委办下属事业单位。区级层面改革后,在镇街层面,黄埔区单独设立组织办,加强镇街党建和组织工作。?
体制机制改革是“硬骨头”,在党建引领下,黄埔区调动五个部门一起来“啃”。?
“区委办做主方案,区委组织部做党建方案,区委编办做机构改革方案,政府办做相关的事项清单,纪委做纪检监察延伸相关方案。”黄埔区区委办公室基层治理创新处负责人钟文涛说,希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新版操作系统。?
新理念里藏着“一二三四五”的新密码。?
“一”是指一个综合指挥平台;“二”是指厘清责任的“两份清单”;“三”则指区直属部门、镇街、社区(网络)三级管理;“四”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社区协商服务机制等四项机制;“五”是赋予镇街综合指挥权、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等五种权限。?
“以前发现问题,街道就是简单上交,等待区级中心派单。现在则把‘权’与‘责’都给了街道。收到问题,街道要主动进行研判,能解决的问题要在街道层面解决。解决不了的,街道就可以直接呼叫区属部门。”钟文涛说,希望改变以往“踢皮球”的现象,建立“信任制”的问题处理机制。街道的呼叫不是“乱呼”,而是经领导审核确实需要求助的难题。因此呼应到达部门后,部门应当首先尊重街道的判断,不能简单“一推了之”,否则就会有相应机关介入调查。?
在黄埔区顶层设计中,预留“后招”无数,其中一个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岛”。?
为让“沉睡的数字”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精准的治理效果,黄埔区的综合指挥平台实现了多个政府数字系统全集成,接入三防等十多个系统数据,在端口、服务器上也为日后各种系统接入做好准备。?
如今,该区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平台,摇身一变就能延展出“黄埔区三防应急指挥部”“公安调度指挥系统”等多个功能。?
明责赋权 街道从“协奏者”变“指挥家”?
“以前镇街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无力统筹调度多个部门,常常陷于文来文往的形式主义中。”萝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坦言,基层治理的常见病灶之一:街道看见问题却管不好,部门有能力却看不到。?
对身处基层的街道镇村而言,如何打破“条块关系”“隶属关系”等制约,通过“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有效调动各部门单位力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要赋权,先确权。为理顺职能部门与镇街的条块关系,黄埔区梳理出镇街职责清单和呼应事项清单。其中,街道行政职权60项,公共服务事项68项。?
“镇街的职责清单,减少以前各种负担往基层甩脱等问题。呼应事项清单,则明确什么该呼什么不该呼,都有相应的追责措施。”钟文涛表示,该区规定区直部门收到呼叫后,应在两天内限时回应、五个工作日限时办结。?
在黄埔区的改革中,集综合指挥权、人事一票否决权、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经济社干部管理权的“五种赋权”极为重要,也是理顺“条条”与“块块”关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
翻开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方案,其中特别提出,组建街道联合执法队伍,赋予街道“联合指挥权”,这就确立街道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所谓“联合指挥权”,就是街道通过“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系统调动各方执法力量,形成合力,综合施策,从“协奏者”变成“指挥家”。?
具体来说,街道城管执法队是主体,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指派1—2名人员与街道联系,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所、派出所等驻镇街派出机构,服从街道统一指挥,共同形成联合执法队伍。?
如今,在黄埔区,每个镇街都设置“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承载“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事项的研判、分派、跟进、督办等相关职责,使镇街成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真正的桥头堡和指挥所。镇街更有底气第一时间受理、落实、回复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也推动着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变“被动处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从过去坐在办公室看“转播”,到奔赴现场“直播”,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眼睛向下、直奔一线的工作导向更加鲜明。?
民之所向 党建引领绘就“同心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街道工作千头万绪。过去,行政资源和权力重心偏高,镇街任务重、职责多,手中的权力反而最小,总是在被考核、被打分,基层干部常有抱怨。?
工作事项全记录、绩效考核全跟踪……职能部门全年绩效表现好不好,镇街说了算。在黄埔区,不少部门都会迎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月考”,打破基层干部总是被考核的尴尬。?
今年年初,黄埔区在绩效管理体系中设置“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绩效评价指标,制定相应评价体系,将各部门“响应”的考核情况纳入年度绩效,改变职能部门单方面考核镇街工作的体制机制。?
限时办结、五星点评、双向考核……钟文涛说,镇街对职能部门的事后评价将直接影响该部门的年终考核、人员绩效。?
“部门不及时响应系统就会自动扣分。满意度评价上,如果评价是‘基本满意’而不是‘非常满意’,部门也会被扣分。”据联和街网格办副主任林贵鑫介绍,评分系统分为“按时签收”“及时响应办理”“满意度评价”三个维度,收获“五星好评”才能“满分通关”。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