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重大平台构筑“科技黄埔军校”
发布时间:2019-08-23
科技创新是发展最强大的引擎。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黄埔正奋勇向前!
笔者从区科技部门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定不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全区之力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重点科技基础设施,目前规划形成了“1+18”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1”是建设黄埔实验室。近期召开的区委全会首次提出,我区对标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上海张江实验室、杭州之江实验室,立足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协同创新,在广州科学城组建科学技术融合、前沿学科交叉、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黄埔实验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体系战略力量的“科技黄埔军校”。
“18”是指加快建设18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其中包括:2家瞄准重点产业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6家以中科院主导的高水平研究机构,4家省一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4家高校协同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家军民融合与行业资源整合、面向应用与技术推广的研发机构。
我区将以“黄埔实验室”为引领,依托龙头企业、中科院、高水平大学等18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十八罗汉”,打造科技创新“最强大脑”,全力打造湾区创新枢纽核心区。
“湾区+创新”推动产业
进入全球价值链塔尖
“创新是第一动力”。日前召开的区委全会明确提出,围绕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区实施“湾区+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流重点科技基础设施、一流重要科研机构和一流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围绕全力打造湾区创新枢纽核心区,我区积极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积极推动知识城建设成为知识创造转化引领区,推动科学城建设成为科技成果中试与应用推广示范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创新核。
围绕建设一流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我区积极推动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加快建成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纳米国家科学中心、再生医药与健康省实验室,实现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带动。建设一流重要科研机构。强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最强大脑”。
围绕建设一流重大创新平台,我区提出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科学仪器、氢燃料电池、高端智造、聚集诱导发光等创新中心,创建蓝色产业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级。
黄埔实验室助力区域发展
能级跃升
其中,区委全会首次提出高标准建设的“黄埔实验室”,将作为我区建设湾区创新枢纽核心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领航者”,被寄予厚望。
据了解,黄埔实验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室,而是肩负国家科技创新使命、对标全球顶尖研发中心的高水平大科学装置。
何谓“大科学装置”?据了解,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
我区为何要积极拥抱大科学装置?
重大突破,科研仪器先行——从亿万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功能强大的科研仪器;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谁拥有了大科学装置,谁就能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
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始,我国已在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陆续建成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获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其所在城市的科研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因大科学装置而得到增色。
作为改革开放起步最早地区之一,广州开发区35年来一路披荆斩棘,敢为人先,从两万元起家成长为全国首家财税破千亿的开发区,广州高新区跻身科技部10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行列,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培育了科技创新的沃土,形成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但同时,我区尽管拥有国内最具活力、经济效益最好的国家级开发区,但由于早期产业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科教资源并不丰富,科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直至目前仍未列入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布局中。
有关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缺乏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基础和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依然是制约着黄埔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与北京、上海、合肥等科技中心城市主要由国家的大院大所来布局大科学装置不同,广州开发区主要是依靠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来倒逼大装置建设,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以大科学装置为牵引做好基础科学研究,从而带动应用科学研究的进步,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聚集,促进整个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
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对一座城市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去年的一次讲座中,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指出,一个城市仅仅用钱,吸引不了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人才要有平台,技术研究需要好大学、大平台、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科技领域高端供给不足、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创新企业家不足,本质上是人才潜力不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也曾指出,科技人才评估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发展,首先要看科研环境好不好,而科研环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区域内可以利用的科研设备有多少,大科学装置无疑是吸引科学家的“磁石”。
正是基于此,这一两年来,我区积极“栽好梧桐”,以期吸引真正的“好凤凰”。一方面,升级“美玉10条”引才政策,面向全球推出“海外尖端人才8条”,以更有含金量、更开放的政策体系,向全球顶尖人才伸出“橄榄枝”;另一方面,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布局,推出以“黄埔实验室”引领的“1+18”重大科创平台,让全球顶尖人才有用武之地。
据悉,2018年底,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一口气签订了首批27个合作项目,其中不乏诸多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前沿科技产业项目。
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将促进中科院高端研究平台和资源集聚,同时谋划建设中科院珠三角大科学研究中心,打造珠三角大科学装置“指挥中心”。在项目布局上,黄埔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大科学装置建设绝非一日之功。纵观世界,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技园等科学中心都有很长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20年以上才能见到成效。除了能力和决心,还需要耐心和毅力。
“十八罗汉”发力5大领域
如果说,黄埔实验室是我区科创体系的核心引擎,那么,18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则是不可或缺的“燃料体系”,一同构成“众星捧月”式高水平的产学研发链条。
据介绍,我区加快建设的18家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聚焦五大领域(方面),集中力量推动我区在大科学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与创业孵化平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快速提升。
瞄准重点产业,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中心是全国显示行业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依托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龙头企业和高校,汇聚干勇、任咏华、曹镛等国际顶尖专家,在新一代显示技术产品和工艺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4.5代印刷显示公共平台,研发出印刷OLED样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将中心建成国家新型显示创新中心,并投资80亿元建设8.5代印刷显示中试线。
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龙头企业金发科技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第二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战略性材料研发能力,为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供配套和支撑。
聚焦中科院大院强所,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集群。
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支持研究院做强做大,重点加快“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预研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纳米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计划总投入200亿元,按照建成纳米国家科学中心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国家需求,建设“纳米科技通用重大基础设施”等七大平台,建成世界顶尖的原创科技产出地。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一期总投入12亿元,重点打造太赫兹创新前沿科学平台,构建完整的从基础研究、核心器件、系统集成到工程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总投入14亿元,重点建设高端集成电路测试评估、EDA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两大平台,着力开展面向汽车电子、商业航天等应用领域的高端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助推“中国芯”更强搏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一期总投入3.5亿元,聚焦自主智能、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全球前沿研究领域,寻求面向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方向的应用理论创新,打造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生成开放平台等三大平台,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中科院西光所硬科技院。围绕商业航天、光电芯片等硬科技领域,聚焦“卡脖子”技术问题,从事高端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创业服务+科普科教”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平台。
抢抓省重大科研力量布局,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多种模式。
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省政府批准组建的第一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目标是成为国家实验室。由原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担任第一届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院士等12名院士组成了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打造再生医学与健康高水平前沿研究基地、临床应用基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高水平人才基地。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和我国网络通信产业瓶颈,创新性提出6G技术标准,以自主研发核心芯片、软件为基础,打造颠覆性的新一代通信网络。
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创新平台之一,并被纳入国家新药创制体系,是华南地区唯一提供新药创新创制专业服务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机构。
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联合陈鲸院士等5位院士共同组建广东合一热控技术院士工作站,在通用领域热管理和特殊行业热控制跨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中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强化与高水平大学协同创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全国首创研究所-协同创新中心-基金“三元耦合”体制,联合斯坦福、西北(美国)、港大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科学家,就地开展世界领先的高精尖技术研究,成果转移至高新区内转化,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的全要素协同创新链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速公路。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唯一由广东省政府作为发起单位、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省级事业单位,采用孵化+投资的模式,成为全国最有活力的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范本。
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由省科技厅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在华南地区唯一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由华南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四方共建,是推进中国和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在广州高新区产业化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促进军民融合与行业资源整合,建设面向应用与技术推广的研发机构。
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由广州高新区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军事医学院干细胞领域的顶尖团队,建成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下一步继续导入全军医学研究优势资源,组建华南生物安全中心、军事医学研究与保障中心。
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由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牵头组建,组建为集研发、设计、检测、产业孵化一体,面向整个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权威机构。
消息来源:黄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