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城效果图
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深化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
2017年,我区以“构筑生态、集聚资源、释放功能、服务企业”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出部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单独设立区级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实现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职权“三合一”;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单位,在孵企业集体贯标,配套推送互联网云平台服务”的集体贯标创新模式,使知识产权管理扎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全过程。
推行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提出打造“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实践探索区”核心战略目标的我区,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逐步实现全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从分散管理向“三合一”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
2017年7月,经新一轮区机构优化调整,我区单独设立了区知识产权局,设行政人员编制16人,实现全区专利、版权行政管理职能“二合一”,成为全市唯一单独设立区级知识产权部门的行政区。
2018年2月,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明确,将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内的商标和特殊标志日常管理职责从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划入区知识产权局,区知识产权局增设商标处作为内设机构,在知识城范围内实现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职能“三合一”。
通过实现“三合一”管理改革,我区提高了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效能,将统筹推动知识产权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对接承接职权下放
围绕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提出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的战略核心目标,为了强化行政执法效能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全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我区积极对接并承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限下放,成为广州市唯一承接省、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力的区域。
2017年,省知识产权局将对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人的4项执法权限下放市知识产权局。
2017年12月29日,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对发明专利案件、涉外案件、其他重大、复杂或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专利案件的行政裁决权(1项),以及省下放到市的对专利代理机构及代理人的行政处罚权(3项)、行政检查权(1项)下放给我区,增强了我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专利代理机构执法权限的下放,有助我区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提供了重要抓手。
通过事权下放,一方面利于摸清区内专利代理机构的经营状况,依法加强对区内专利代理人、专利代理机构的管理,加大高层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培育,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我区将加大对发明专利和涉外专利假冒侵权纠纷案件的查处力度,保护创新主体权利,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放权改革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链条扶持国内力度最大
围绕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打造知识产权运营业发展先行区”的战略核心目标,我区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2016年3月,我区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服务环节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2017年5月,又制定颁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简称知识产权“美玉10条”,重点支持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环节。知识产权“美玉10条”有效针对知识产权运营发展的薄弱环节,首创集知识产权交易、评估、保险、质押融资、基金和信息分析于一体的扶持链条,构建出一套系统、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扶持体系,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以上两个政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我区成为知识产权政策覆盖面最宽、链条最全、资助力度最大的区域。2017年,我区向区内1618家企业和个人兑现政策扶持资金达1.01亿元,同比增长187.6%。
2018年,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经费预算超过2亿元。在政策激励下,我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授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0.5%、37.5%、58.1%,均居全市第一;完成专利质押融资额3.19亿元,占全市比例35.1%,位居全市首位;新增通过贯标认证企业466家,占全市贯标企业总量的41.9%,全市最多。
首创“互联网+”集体贯标模式
我区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中推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单位,在孵企业集体贯标,配套推送互联网云平台服务”的集体贯标创新模式,使知识产权管理扎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全过程。
围绕知识产权综改“打造知识产权引领性产业高端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核心目标,我区大力推动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探索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新模式。利用8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群优势,针对孵化器企业类型相近、便于协作的特点,创新孵化模式,推动在孵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工作:
一是动员先行,以孵化器为单位,为在孵企业推广、宣传知识产权贯标理念,取得在孵企业的认可支持;二是园区牵头,发挥管理优势,统一组织在孵企业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购买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贯标流程及时间;三是云平台管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以孵化器为依托推送知识产权管理云平台,使企业持续共享知识产权管理在线服务;四是服务跟进,服务机构对通过贯标认证的在孵企业继续进行专利分析和挖掘,推动知识产权贯标管理与知识产权创造相互结合。
自2016年冠昊生物园首次采取“互联网+集体贯标”的创新模式以来,这一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和使用。2017年华南新材料创新园、纳金科技园等孵化器陆续开展集体贯标,全年全区新增通过贯标认证企业466家,累计达497家,占广州市贯标企业总量的41.9%,占广东省贯标企业总量的17.2%。此模式已得到省知识产权局充分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打造综改特色品牌
凭借汇聚多方资源的优势,我区每年举办“知识产权珠江论坛”,邀请国内外知识产权学界、政界和商界精英共同参与,为改革工作出谋划策,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围绕“推进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的任务要求,我区积极争取省、市知识产权局支持,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品牌。自2016年创办以来,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
2016年7月,首届知识产权珠江论坛举办,以“知识产权产业化与资本化”为主题,以吴汉东教授为首的20余位国内外知识产权行业专家、权威学者和实业代表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产业发展、资本运营及法律保护等前沿问题。
2017年8月31日-9月1日,在省知识产权局和广州市政府的指导下,我区承办2017年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将知识产权交流合作与交易展示相融合,并主办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高峰论坛。
会上,18家全国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体签约入驻开发区;新加坡先进数字研究中心副院长Jeremy Heng、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王维颖等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陈小华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吴振、腾讯公司法务总监徐炎、京信通信公司副总裁李学锋等知识产权大咖围绕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光明日报》、《广州日报》、“新华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目前,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已初具影响力,并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平台。
风险投资集群多元化
同时,围绕知识产权综改“探索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新模式”的任务要求,我区引导和鼓励多元化主体投资设立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基金,建设以知识产权为载体的投资集群,助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一是区财政出资2000万元,与中央、市区财政共同组建市知识产权重点产业运营基金,总规模达6亿元,已明确落户我区,并优先投向区内企业;二是区财政投入2000万元组建区级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基金,按照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1:2以上比例放大,力争规模达到1亿元,将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知识产权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运营类项目,全面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目前,区级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基金已募资达6500万元,并实现首笔投资意向签约;三是通过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探索设立知识产权特色银行,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3月,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批准在区内设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特色支行”。 (区知识产权局)
链接
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知识城宣讲知识产权政策
本报讯 近日,知识产权政策宣讲活动在知识城腾飞园企业服务中心举行,区知识产权协会代表就我区知识产权政策进行了解读。润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代表就高企贯标服务流程进行了介绍,为参会代表答疑解惑。知识城建设办、区知识产权协会、知识城腾飞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属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预热活动之一。
知识产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塑造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广东省正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引领型强省,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今年的知识城知识产权工作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系列知识产权活动,为知识城企业送上针对性、贴身式服务,开展企业专利价值诊断,并将继续探索企业对接模式,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成功申请科技项目资质的前提,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区知识产权协会秘书长赖洪川表示,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创造更大财富,做出更大贡献。
据悉,接下来,知识城建设办还将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知识产权重点行政保护企业系统培训工程等,全面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促进区域知识产权质量提升,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腾飞科技园将借鉴新加坡推动创新发展的经验,致力于成为知识城内首个宜商、宜居中心,将企业带入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
(区知识产权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