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中以生物科技产业创新区成立
在这里,人类探索太空的先进光学技术被用于诊断眼科疾病;
在这里,患有多动症的小朋友通过看动画、玩游戏获得治疗;
在这里,患有泌尿系统癌症的病人,未来不用化疗甚至“挨刀”,就有机会摆脱病魔;
在这里,神经经过“导航”,给帕金森病和癫痫患者带来福音;
在这里,手机成为每个人的“健康管家”,背后是连通全球的智慧医疗网络;
在这里,细如小拇指的钛金属,进入人体内展开却能成为坚实的“脊梁”;
……
上面这些,既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也不是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科研成果。在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高新区集团)、广州国际生物岛团队的努力下,这些项目成果都已经或正在落地,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合作正不断开启新篇章。
在这里,未来已来。
缘起 “五角星”邂逅“大卫星” 生物岛飞架“中以桥”
时间回到2012年。
当时,中国资本在以色列几乎难觅踪影,前往以色列的中国游客也仅为区区2万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以色列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早在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风险资本投资就是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这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国家吸引了近2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相当于英国6100万人口所吸引的风险资本或德国和法国合计1.45亿人口所引入的风险资本总和。以色列,“大卫星”(以色列的象征)照耀下的国度,已是世界上研发和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幸运的是,作为广州市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广州开发区敏锐的将触角伸向了以色列。在开发区管委会部署下,区高新区集团、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团队与以色列相关方面开始了频繁接触,并在广州、上海等地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最终于2012年12月12日与以色列前首席科学家、贸工部次长、国家“孵化器之父”苏格·基莱特曼博士率领的团队正式签约,“中以生物科技之桥”落户生物岛。
随后,在中以双方官产学资源的推动下,“中以科技桥”不断开花结果:
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广州市成为全国首批4个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之一。
2014年6 月,经市政府同意,广州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出台《加强广州与以色列开展高技术产业合作抢占制高点的工作方案》,明确以生物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广州与以色列高技术领域合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以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国际组织合作意见以及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战略布置”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先行、市场运作、政策推动”的模式,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规划建设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并于2014年12月22日正式揭牌。
2015年11月,广州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正式签约,基金总规模为6.06亿元,出资方包括广州基金、广州国际生物岛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有限公司、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以琳生物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
2017年6月,广州驻特拉维夫科技创新合作办事处正式成立。
2017年8月,《广州开发区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中国或以色列的创新医疗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查流程,通过的项目可以获得人民币200万元(医疗器械)或300万元(医药)扶持,并入驻中以基地享受国际化的“一站式”孵化服务。
一路风雨一路歌。
从合作备忘到正式协议,从蓝图、愿景到真实的投资基金与孵化基地,广州中以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文化背景的冲突、国内外体制的差异,还是语言理解的不同、具体实施手段的区别,都给合作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与“关卡”。
中以团队在“闯关”过程中,再次幸运的得到了中以两国政府的支持。中国方面,从国家发改委到广州市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省市区职能部门从发改、外事、科技、外经(商务)到工信、工商、食药监等,都对中以基地和基金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大力帮助;以色列方面,从贸工部、财政部、外交部到驻华大使馆、驻穗总领事馆,同样对以色列官产学资源的导入提供了积极的协调与支持。
沙漠中开出的“创新之花”,跨越7000余公里,在“花城”广州安了家。
时至今日,中以两国的贸易额已达113亿美元(2016年),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其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2016年中国对以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中国投资者在以色列的并购额为2015年的4.5倍,以色列20%以上的初创公司投资来源于中国,中以研发合作项目数量仅次于以色列与美国的研发合作,2016年中国赴以游客人数接近8万人次……
互鉴 从标准借鉴到模式创新 探索全新产业生态
积极开展中以合作,广州的初衷是希望学习借鉴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创新政策及以色列孵化器管理经验,全面对接以色列生物科技创新、创业投资等资源,全面提升广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区高新区集团、生物岛的团队在与以色列团队对接的过程中,一直围绕着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开展思考与工作:中国目前的孵化器、产业园的现状如何?其运营模式存在什么问题或挑战?以色列的孵化模式有什么特点或优势?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结合广州的特色与优势,如何打造全新的广州中以合作模式?
2015年,我国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元年。截至2017年底,全国科技型孵化器接近50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在孵企业从业人数接近180万人,全国各地还有大量众创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2万家。
经过多轮调研与访谈,生物岛团队了解到,国内的孵化器、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一些普遍性问题:盈利模式不清晰,“房东经济”大行其道;招商难和招商“滥”并存;过分强调技术孵化,难以促进创业者全面成长;财务投资人较多,但价值投资人稀缺;专业化程度、孵化能力和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等等。
作为全球闻名的“创业的国度”,以色列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作为以色列“孵化器之父”、国家创新孵化体系的建立者,苏格·基莱特曼博认为,以色列主要有三大做法:
第一,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制定创新资助制度、建立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建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制定重点产业的创新战略等。
第二,建立满足多层次产学研合作需求的科技计划体系。在应用研究领域,工贸部负责发布工业研究与开发年度计划,包括磁铁计划(支持大学与企业构成研发联合体,从事共性技术开发)、磁子计划(支持一个大学与一个企业构成小研发联合体)、Tnufa计划(鼓励个人企业家创业)、Nofar计划(支持生物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技术孵化器计划等。
第三,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融资环境。以色列的融合型投资基金在政府引导下,一方面带动本国创业投资市场的发展,吸引国外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科技成果在种子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产学研创新链条链接更为紧密。
“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成熟的创业国度,必须有四部分组成,拥有成熟创业心态的创业者、可以长期陪伴和孵化创业者的价值投资者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人、还有致力于长期培育创业企业而非只顾眼前利益的政府公共部门、还有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业社会氛围。”原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安亚杰说。
从广州中以合作开启的第一天起,高新区集团、生物岛的团队就在思考,怎样结合广州的特色与优势,将广州中以合作打造成为国家4个试点城市中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孵化基地,找到具有广州特色的中以合作模式和具有广州特色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模式?
6年摸索与实践,6年深思与沉淀。
——全力支持:机制创新与人财物保障
集团新领导班子到位以后,落实市、区领导关于充分利用广州成为中以全国四大试点城市契机,积极摸索打造广州中以生物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的指示精神,在生物岛公司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在生物岛产业单元内提供一定场地面积作为中以项目落户的起步区。
——创新架构:运营管理模式新突破
在充分的沟通、信任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广州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由市政府主导,带动一批本地生物产业的龙头上市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并委托由苏格博士为首的以色列团队领衔的广州以琳生物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基金首期2.02亿元已基本投资完毕,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了5个项目的投资决议,其中4个已正式参与投资。
在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方面,市、区政府更是作了大胆突破,由以色列团队、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组建的管理公司对基地进行运营管理。基地管理公司在入驻基地孵化项目(企业)中拥有股权,全权负责孵化项目(企业)的管理,对孵化企业的重大事项有决策权,如业务计划、管理、财务等。据了解,目前已有8个项目落户基地。接下来,基地还将围绕产业布局,引入以色列STI等国际项目落户。
——建立优势:国际视野融合本地智慧
聘请来自以色列的创新孵化及生物产业领域的世界顶尖顾问团队,直接参与基地的顶层设计、项目引进与投资运营,其中,既包括以色列的前高级政府官员、创新孵化体系的建立者,以色列最高法院和首相内阁的前成员,也包括以色列最大医院的院长、资深的临床医生、以色列最大且最活跃的技术转让公司的董事长、以色列健康卫生领域的领头基金的执行董事等。
——紧贴需求:专业眼光,精准判断
从项目筛选开始就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第一时间直接邀请知名医院的临床医生和专家来对项目进行评审,判断项目的临床需求。同时为项目落地后开展临床研究和试验做好铺垫。
——政策扶持:鼓励早期创新,助力项目起步
2017年8月,《广州开发区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创新技术经过“项目申报—路演—尽职调查—基地评审委员会审批—地方政府批准”,可以获得人民币200万元(医疗器械)或300万元(医药)扶持,并入驻基地享受国际化的“一站式”孵化服务。这份创新政策的最大特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相比常规科技资金的“后扶持”,中以专项资金是在创业者起步初期最需要钱的时候给予“先扶持”。
第二,鼓励早期创新,允许合理的“失败”。
第三,除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基地为项目“找人才、建网络、融资金、助推广”,全方位的帮助项目成长。
目前基地已有2个投资的项目通过广州开发区发改局的审核,可以享受到广州开发区参照以色列模式为广州中以合作“量身定制”的专项扶持政策。据了解,基地预计今年将有8个项目可获得该专项扶持。
现在,生物岛中以合作已成为以色列官、产、学资源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仅2017年全年,就有近百个国内外项目负责人、经贸组织代表访问基地,接待人员超过1000人次。
来访的中外代表都充分肯定了广州中以合作“一个投资基金,一座孵化基地,一支中以联合团队” 的创新做法,认为其开创了同时具备本地优势和全球视野与网络的新的产业生态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中以两国生物科技合作起到很好的创新试点作用。
共创 扩大合作领域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广州中以产业合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除了生物产业,以色列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农业、水处理、化工行业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每年有数千项创新成果诞生。
上述创新成果,与广州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双引擎——“IAB+NEM”不谋而合。因此,基于基金和基地合作的成功模式与经验,高新区集团董事长许鸿生表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做出的指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将中以合作作为新的起点,在生物岛建立广州中以高技术产业转移中心,进一步扩大广州中以合作的领域范围,促进更多符合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的创新项目落户。
产业转移中心是更为顶层的架构设计,围绕“IAB+NEM”,吸引更多的以色列创新成果到广州进行转移孵化、产业化和商业化。中心将打造成为企业、人才、信息集聚,具备政府服务及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体验、生活配套等多种功能的广州重要的国际合作创新枢纽。
产业转移中心将成为以色列企业试探或开始进入中国的虚拟和实体落脚地、优秀资源的展示中心,以及国内企业、机构和政府寻求合作的联络点,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国际创新企业资源引入渠道。
产业转移中心的设立,有助于广州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
在这里,每时每刻都将发生高速的财智配对,创新成果对接与交易活跃,创新经济蓬勃兴旺。
升级 链接全球资源 打造全国生物产业重镇
当前,广州正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目前,已形成以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为主导,以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优势产业为辅的生物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重镇。
广州国际生物岛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首批中以生物产业合作基地。坚持高端、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大力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目前生物岛上已入驻包括金域检验、赛莱拉、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等近200个项目,注册资本近30亿元,打造以精准医疗为特色的国际一流医药企业总部和先进技术研发基地。
时下,广州国际生物岛已搭建了“中英生物科技之桥”、“中以生物科技之桥”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如已成功举办六届“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对接活动,引入120多个项目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其中有20多个项目属于政府支持范围内;与古巴医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交流和技术转移;与加拿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协会落户生物岛,通过该协会引入留美华人专家归国创新创业;与瑞士洛桑生命科学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姐妹园区。
预计未来5-10年内,生物岛与以色列、美国、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市区对生物岛开发建设、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坚持高端、创新、国际化为发展定位,打造生物岛在国内外高端生物医药领域的聚集地。
2018年以来,广州开发区再次重磅推出政策集成创新成果《加快IAB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努力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成世界显示之都、中国软件名区、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10亿级企业10-15家,100亿级企业2-3家。 (高新区集团 曾玮 张欢)
以色列创新之“最”
●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约5%,位居世界第一。
● 人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均世界第一。
● 人均新创企业数量最多,平均每1844个以色列人中就有1人是创业者,每年新创公司数量
是欧洲的总和。
● 人均吸纳风险投资金额第一,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
● 除美国之外,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超过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 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图书量第一。
● 科学技术出版物数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