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份含金量极高的报告,不但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成绩,而且用一系列的数字向我们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
五年取得历史性成就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区办成了不少大事,多方面成绩亮眼。
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30万任务,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今年,我国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释放改革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多处释放改革信号,从不同领域出发,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
1.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
3.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
4.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
5.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6.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
7.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
8.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9.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10.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
11.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2.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
13.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14.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
15.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
16.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1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
关注民生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很多事情,都是老百姓关心的,将有效改善人民生活。
1.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2.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3.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4.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
5.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6.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7.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8.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10.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11.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
12.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
13.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
14.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
15.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16.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17.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18.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19.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20.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
两会热点
两会年年开,今年大不同。换届之年又遇上机构改革等重磅议题,今年两会要办的这些大事,将会深刻影响你的生活。
◎ 国家高层人事全新布局
今年中国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将进行5年一度的集中换届。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开启新时代之后,国家高层人事将如何布局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此外,今年两会新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等将进行宪法宣誓,这是第一次。宪法宣誓的程序如何安排,也是本届两会的一大看点。
在此之前,中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已经完成换届,十九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诞生,地方两会也已完成换届选举。到这次全国两会国家层面换届后,中国政坛将完成一次新老交替,形成新的“阵容”。
◎ 审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也就是说,今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是一项重要议程。机构改革将涉及哪些领域、哪些部门,怎么改、如何推进,这些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国如何通过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广受瞩目。
◎ 设定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目标和路径
各界都在关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为今后五年,尤其是2018年经济发展设定怎样的目标。GDP增速、CPI涨幅的预期值会是多少,脱贫攻坚、减税降费会不会有新部署,污染防治、乡村振兴会不会有新安排,都备受关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下一步改革将如何推进、突破口在哪里、会有哪些新的改革举措、“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设定,这些都有待全国两会作答。
◎ 第五次修改宪法
今年1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21条建议。1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经表决,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进行了4次修改。时隔14年,今年两会即将迎来的第五次宪法修改备受瞩目。
◎ 审议国家监察法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审议国家监察法草案。此前,国家监察法草案已经完成一审、二审,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的国家监察法最终版本如何?值得期待。
截至2月底,全国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已全部完成组建。按照此前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披露的国家监察委的组建“时间表”,预计在2018年两会期间,将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国家监察委的人事和职能将如何安排?国家监察委的工作将如何开局?这些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 新一届代表委员首次亮相履职
2018年全国两会,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首次会议。目前,在298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新代表超过2200名;已经公布的两千多人的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中,过半都是“新面孔”。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将如何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他们准备了哪些议案、提案?他们在两会的讨论中又会提出怎样的意见和建议?都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开启 部长回应社会关切
3月3日下午,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正式开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司法部部长张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等接受了媒体采访。
陈宝生: 依靠社会力量解决“3点半放学”问题
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3点半放学”问题,并加大力度治理校外托管班乱象。
裘援平: 炒作 “中国渗透论”是罔顾事实
中国从来没有利用侨胞和侨务工作,做过任何危害别国利益的事情。少数人炒作的“中国渗透论”是罔顾事实、别有用心,应该严厉驳斥。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各方面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侨务部门将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侨胞的权益。
张军: 努力建成中国的“法律淘宝”
监狱管理既要实现底线安全,还要对社会安全、治本安全负责,进而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让社会的春风透进高墙,依靠社会力量,实现对犯罪个体的感化。目前我国监狱假释罪犯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有约2%的假释罪犯,今后要大幅度提升。
目前正在建设中国法网,努力建成中国的“法律淘宝”。通过完善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在线的智能法律服务,让老百姓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上有更实在的获得感。
王国强: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接受中医药服务
将继续扩大中医药覆盖面,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引导更多城市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更好地在家门口接受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制定了一批标准,建立了一批“走出去”的合作基地。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中医药准入还存在障碍,下一步将总结更多技术、方法和理论,把中医药弘扬好。
刘玉珠: 文物安全永远是零起点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工作永远是零起点。
文物安全工作要紧扣责任链条,明确地方政府的属地原则、承担主体责任。要有责任意识,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出了问题要担责,不搞含糊、不搞下不为例。
(综合近日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