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这意味着我区成为首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区委常委、区委书记周亚伟表示,接下来我区将推动全要素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引力地带”。

规划中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 区知识产权局供图
广州“一带一路”版权产业服务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从为创新保驾护航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我区正全力打造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高地,优质资源不断汇集。
从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到发布知识产权“美玉10条”,我区正积极打造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政策高地,探索知识产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目前,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诸多环节在内的“全链式”知识产权综改试验路径正在形成,知识产权导航引领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新机遇下,知识产权建设正与创新驱动一起,成为我区创新发展的“双引擎”,推动我区全力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综合门户,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资源集聚 多个全国“首次” 国家级机构扎堆
12月1日,我区知识产权大家庭再迎一名“重将”——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合作共建的广州“一带一路”版权产业服务中心落户科学城。
该中心定位为建设“立足广州,面向世界”的开放式、国际化版权高端服务平台,将打造“1个版权登记大厅+1个版权创意孵化器+1个版权产业发展资金”的“1+1+1”服务平台体系,提供版权确权、交易、质押、取证和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并大力扶植优秀创意产业项目。
如今,我区已经集聚了多家“国字头”知识产权机构。4个月前落户我区的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投运,未来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审查、快速维权、协同保护和复审无效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
此外,还有已经在我区成长起来的“老将”。早在2014年,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落户。截至今年9月,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6427件,审结12993件,结案率达到79.1%,成为解决辖区内知识产权纠纷的认定、赔偿等问题的主导力量;明年将正式搬迁入驻知识城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下称“审协广东中心”),如今已运行5年,现有工作人员达到1600人,累计专利审查结案52万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的知识产权大家庭拿下多个“首次”或“唯一”。如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审协广东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之外设立的首个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首个省级保护中心;而作为广东省重点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是省内唯一集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培训、维权援助、贯标和司法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此外,该中心拥有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步更新的全球全量专利数据库,是国内第一套地方全球全量基础数据库。
来自社会层面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去年,汇桔网建成运营国内首家以知识产权全产业链为主体的创客空间——知商谷国际知识产权众创空间,填补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创客空间的空白。“企业必须有知识产权”成为了入驻的“硬指标”。
我区还积极引用“外援”。去年5月,新加坡知识产权局首个海外代表处筹建办公室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揭牌。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广东省政府签订三方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知识城知识产权综合改革工作。
知识产权机构“多点开花”。截至目前,区内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已达66家,其中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及培育机构14家。
政策扶持 提供“全链式”服务 经费预算超2亿元
在8月底开幕的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上,18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体入驻我区。它们均为全国排名前列的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机构,业务涵盖专利运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做得如何,在该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上,往往可见一斑。在我区的积极引进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纷至沓来。
优质资源“用脚投票”离不开我区的政策“组合拳”。去年3月,我区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借鉴了国内各地相关政策的精髓,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服务环节的资助力度,提升区内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增强知识产权机构服务企业的发展动力。
今年5月,我区再接再厉,开国内先河,制定并颁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下称知识产权“美玉10条”),重点支持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该政策首创知识产权运营全链条扶持,并对机构落户和经营贡献最高奖励1000万;率先对版权优势企业软件正版化进行资助,每年每个企业最高资助100万元。
“知识产权‘美玉10条’颁布半年有余,力度之大,仍在全国领先。”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刘石说。
而在政策落地上,为保障知识产权“美玉10条”政策兑现资金,区知识产权局追加财政预算1亿元,全年知识产权经费预算超过2亿元。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区向区内1159家企业和个人发放4969项专利资助共计6481.18万元,同比增长229.2%;向区内306家企业发放1469项软件著作权资助共计44.07万元,同比增长156.8%。
在政策、资金等元素的加持下,我区正初步形成包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诸多环节在内的“全链式”知识产权综改试验路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价值链”日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生态圈已初具规模。
今年,我区开始着手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根据相关规划,园区内包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大厦和知识产权博物馆等涉及保护、运营、文化的诸多元素内容。服务园区建设将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占地面积622亩,总投资70亿元,为集聚知识产权各类要素提供一流载体。
“双核”驱动 高端产业崛起 释放创新动能
在我区,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据统计,区内规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近80%、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近1/4,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和PCT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分别占全市的32%、40%、41%和61%。
“如今,创新驱动发展非常火热,随着更多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博弈中,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日益重要。”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总经理张驰告诉记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说知识产权维权是被动“迎战”,那么知识产权贯标就是提前“演练”,防患于未然。去年,我区组织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对接,开展知识产权贯标活动。其中,冠昊科技园首创“互联网+园区”企业集体贯标模式,首批申报的13家企业全部通过认证。
今年以来,借鉴冠昊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区50家企业、纳金科技园区20家企业集体贯标先后启动,这种集体模式正在园区孵化器内加速推广。区内不少企业开始树立起利用知识产权保卫创新成果的观念。
此外,我区启动“十百千”专利灭零倍增工程,组织区内知识产权相关机构与区内孵化器对接,指导孵化器内企业进行专利创造,全年新增专利申请1112件,“灭零”和“倍增”的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市前两位。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张驰表示,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先行先试,与经济功能区的创新因子相互促进,我区正在加速知识产权的创新集聚。
未来,知识产权导航将引领产业发展。今年4月,我区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专利导航工程项目。目前,审协广东中心、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北斗卫星导航、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导航,通过导航项目,深入企业,提出未来知识产权及产业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创新的制高点,是知识产权最好的热土。”张驰表示,我区的知识产权建设工作正继续维持“加速度”,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来源:创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