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贷危机在过去一年逐渐展开,全球经济中为数不多的确定性之一似乎是:中国无论如何都能努力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而这种情形已然不再。随着华尔街崩溃,欧洲和日本经济举步维艰,许多投资者开始质疑:中国是否也会遭受重创。在为期5年的超负荷加速增长后,目前中国经济已明显放缓。
在一些人看来,这只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一种放缓,应予以欢迎。区域性券商里昂证券(CLSA)驻上海经济学家安迪•罗斯曼(Andy Rothman)表示:“中国正在从超负荷增长向快速增长过渡。”不过,最近的一批数据和非权威报告,已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可能正以更快的速度放缓的担忧——而上周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6年来首次降息,也表明中国政府可能也存在这些忧虑。
这场全球危机还将中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增长模式升级的需求上——尽管中国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但其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装配,以及制造污染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
与此同时,脆弱的社保体系迫使中国居民过多地储蓄,而消费支出低于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北京一家智囊机构的知名经济学家表示:“人人都知道,目前的体系过多地偏重于生产者,而非消费者。不过,现在情况明朗得多,我们需要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这并非易事。”
诚然,中国的问题是那种其它大多数国家都会羡慕的问题——很少有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明年的增长率会降至8%以下。但一次比较沉重的“硬着陆”,将会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并削弱中国缓冲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的能力。中国国内也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特别是在银行业。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很多领域都亮起了黄灯。尽管全球大多数其它国家都会对8%的增长率心满意足,但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明显放缓,我们将必须密切关注哪些领域出现了滑坡。”
人们对于中国的忧虑日益加重,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自相矛盾的信号。以出口为例,出口是中国近年来经济扩张的基石之一,每年增长幅度保持在20%以上。考虑到美国经济低迷,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的出口将会出现滑坡。不过,目前出口仍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今年前8个月的增幅为22%。
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就是中国企业不断在其它新兴国家为其产品找到了新市场。不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在推迟那种无可避免的局面。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将出现大幅萎缩,这可能会开始影响中国的出口。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驻上海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目前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如果说对中国的出口都存在疑问的话,那么对房地产市场的忧虑就更深。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热潮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样,房地产市场总体数字看上去不那么令人恐慌。截至8月份的统计年度内,70个大城市的房价上涨了5.3%,不过较年初时的11%有所下降。8月份的房价确实出现了环比下跌,但跌幅仅为0.1%。政府对此次房价的调整进行了积极干预,限制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贷款,旨在限制投机范围和避免泡沫。(待续)
摘自 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