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沫益清垃圾分类模式图

智能回收设备
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发展困局,广州市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目前进行的垃圾分类仍存在几个痛点——
前端居民投放的环节,即使垃圾分类好分别投放之后,许多地区的保洁系统并没有分类运输;中间的运输环节,在垃圾中转站会有一些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由于干垃圾和湿垃圾混在一起,非常不卫生;后端的处置环节,垃圾被压缩打包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分类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
这样的模式不仅让群众麻烦,也增加了保洁员工的工作量,特别是某些环节还需要进行人工分拣,不仅不卫生,而且效率极低,这也是导致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的原因。
位于我区的沫益清环保科技公司(下称沫益清)在联和街黄陂新村推出“源头减量、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呐吉岛”,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重新设计了垃圾分类的操作流程,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起来。
用户导向,革新垃圾分类流程
沫益清董事长洪旭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核心的理念就是“用户导向”,既然原本的投放方式打击了用户的积极性,那么就设计一个让用户拥有良好交互体验的流程环节,把垃圾分类做成具有非常强可操作性的“产品”。
洪旭提出了一个理念,把一半的垃圾在家就处理掉。“我们经过统计,一户居民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有50%-60%是餐厨垃圾,主要是有机物,特别容易变质、发臭、招惹蚊虫。”
为此,沫益清公司设计了家庭用食物垃圾处理器,能够让用户直接通过下水道将这部分垃圾研磨后排走。
“那么剩下的垃圾就是一些干垃圾。在这些干垃圾中,有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比如纸质品类的书本报纸、纸箱纸皮。”洪旭说,“现在对于垃圾处理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前端的分类投放问题,让居民在投放的时候就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离。”
沫益清的“呐吉岛”项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线。该项目为居民生活中常出现的15个子类的可回收垃圾分别设置了回收箱,只需要扫一扫微信就可以绑定账户。每次投放的可回收垃圾实时返现在手机钱包中,非常方便实惠。
洪旭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人人都认识到可回收垃圾其实是另一种财富,所以为这个项目取了一个谐音,叫“呐吉”。
降低成本,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让“互联网+垃圾分类”产业的前端和后端贴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参与整个事业的人更有积极性,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最明显的案例是——将湿垃圾在家中就处理掉,随着管道排出并收集的成本是现有处置模式下的1%-2%。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是50倍到100倍效率的提升,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干垃圾分类回收效率的提高。
以前干、湿垃圾混杂在一起,不仅互相污染,而且人工分拣的成本非常高。现在把湿垃圾提前处理掉,只剩下干垃圾,不仅更方便分类,而且也更卫生。沫益清还设计制作了一款家庭垃圾分类收纳袋“呐吉袋”,设计容量是一个常规家庭一周的干垃圾容量,用于干垃圾的分类存放,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一周只需要处理一次干垃圾就可以了。
“在呐吉岛的模式之下,居民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进来。因为这些可回收垃圾真的可以变成钱!”洪旭说,由于节省了大量的中间环节成本,“呐吉岛”项目回收垃圾的价格都高于附近回收站。对于居民来说,垃圾分类正从“要我分类”变成“我要分类”。
虽然“互联网+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一个风口,但仍然是一件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因此,沫益清还在垃圾分类模式中融入公益慈善,提出“用户每分类投放一公斤垃圾到吶吉岛,沫益清就对应捐赠一分钱给环保公益机构”。
“要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个产业中来,就必须把这个事业做成一个‘好产品’,而不能寄望于仅仅依靠宣传单和印有垃圾分类广告的垃圾袋。况且,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垃圾袋以及普通的240L的垃圾分类桶,由于损坏率很高,它们本身也是垃圾。”洪旭说,“比如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在居民手中留存的时间平均不超过10秒。”
“呐吉岛”项目采用的回收箱内置了可拆卸的环保回收袋,安全耐用。和一般具有满载报警功能的垃圾回收分类箱模式不同的是,沫益清的“呐吉岛”采用了有人值守的模式。
“这是因为每个小区投放可回收垃圾的时间非常集中,就像早晚高峰期。有人值守并做到迅速清理才能让居民的参与体验更好。”沫益清事业中心总经理张剑琦全程参与了在联和街黄陂新村的“呐吉岛”试点项目。他说:“呐吉岛旁边是没有异味的,我们做宣传的时候还可以在旁边做蛋糕。”
不久的将来,沫益清还会进一步推出大件垃圾的预约回收,让废旧家电、废旧家具这类在现有的社区垃圾清运体系中很难处理的垃圾纳入垃圾分类回收中来。
在这个角度上,沫益清正在将垃圾回收这件事“简单化”,并让它带来效率的提升,从中产生巨大的价值。
一个月投放的可回收垃圾超过13吨,甚至有居民将十几年前的报纸成捆拉过来投放……运行一个月的黄陂新村的数据也显示出了居民群众对这种新模式的认可。正如洪旭所说,“归根到底,垃圾回收必须做成一个用户产品,只有这个产品设计做好了,消费者才会为之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