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词30周年。30年来,开发区人在题词的激励下,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非凡成就。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成为所在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开放排头兵、改革试验田和创新示范地。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印证了小平同志关于“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光辉论断。
一、为改革探路,为开放先行
兴办开发区,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个历史性创举。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发区大胆探索,敢闯敢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鲜经验,充分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积极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是开发区的特色之一,效率是开发区的成功法宝。开发区兴办之初,就改革传统“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出了一系列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如“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投资者是帝王”,“为投资者提供便利、让投资者获得利润”,“服务也是生产力”等,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竭诚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率先实行党政合一的“大部制”管理,构建“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机关事业单位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干部管理和培训上,打破传统人事体制局限,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把干部输送到国外进行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宽干部的国际视野。坚持“立法先行,依法治区”方针,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了各类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开发区的这些改革探索,为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积累了经验。
2、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对外开放成果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何招商引资,如何与外商打交道,如何营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开发区做出了有益探索。建区初期,开发区就提出“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项目是生命线”,从早期的“捡到篮里都是菜”到后期的“招商选资”,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投资说明会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开发区不断把招商引资工作推向深入,积累了许多新理论新思路,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开发区的招商触觉已遍布世界各地,既宣传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也引来了八方客商;既引进了先进技术和投资项目,也培养了一支懂得国际惯例的招商人才队伍。
3、开创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也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在不同发展阶段,开发区管委会对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探索。发展初期,在资金有限、项目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区提出“先经济开发、后技术开发”,实行以项目带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了投资环境亮点,聚集了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取得了发展成效。发展中期,开发区不断开疆拓土,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利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的开发区组建了上市公司,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完成了园区硬环境建设,实现了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在园区规划建设上,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引领了我国园区开发建设的方向。这其中,既有广州开发区组团式开发的成功模式,也有天津开发区连片开发的样版;既有大连开发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大气,也有上海金桥开发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经典。随着形势的变化,开发区又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转变,在产城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方面做了实践探索,特别是在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示范效应。
4、创建共享发展模式。开发区是所在城市工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量集聚的地方。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开发区,让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建设发展成果,是开发区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居住环境,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建设员工大楼,并成立员工服务中心,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和文化生活。广州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总结出了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唱响全国的“金雁文化”品牌。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又成为面临的重要任务。开发区充分发挥经济建设积累的实力,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设计出台了一系列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提高所在区域的社保福利水平,切实让离地农民享受到区域发展的成果。开发区的这些实践探索,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5、创新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模式。建区30年来,开发区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使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以及生态示范的高地。在建区初期,开发区就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实现环境管理和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率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及早建设了污水集中处理厂,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使开发区成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聚集,打造了适宜创业适合居住的环境。总体来看,开发区的工业发展了,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开发区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成功样板。
二、新常态下,开发区的作用和地位依然重要
开发区已经走过了32年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开发区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速度换档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开发区的作用和地位依然重要。
政策优势不在,但服务优势仍在。开发区早期主要依靠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与一般行政区相比,政策优势明显,这造就了开发区早期的发展和辉煌。进入现阶段,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早已不复存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开发区依然能够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主要是打好服务牌。开发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率,仍然比其他区域好,在投资者心目中形成了口碑,这是值得开发区珍惜并发扬光大的。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谁能帮投资者解决问题,提供专业而精准的服务,投资者就会选择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发区依然具有优势。
体制优势弱化,但品牌效应明显。早期开发区体制灵活,精简高效,具有较大的行政管理权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的今天,开发区的管理权限受到了制约,纷纷被垂直管理上收,开发区实际上没有多少特殊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以及与行政区一体化发展,开发区的管理架构也不断膨胀,体制优势不断弱化。但开发区经过多年的沉淀,已形成管理服务的金字招牌,对外仍有吸引力。目前,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总部项目,仍然首先落户开发区。
发展瓶颈突显,但产业基础牢固。目前,开发区遇到了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攀升、环保压力增强的制约,大多数开发区已经呈现项目等土地的态势,而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如何稳住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极大挑战。从存量上看,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老企业利润下降,产值下滑。从增量上,新增企业创新投入大、产值规模小、发展见效慢,难以弥补老企业产值下降的缺口。过去开发区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以及充裕的劳动力吸引大量的外来资本,外向带动的优势和特点比较明显。现在,要由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依靠科技、人才为主的创新驱动模式,实现内涵式集约发展。在创新经济时代,过去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模式、配套设施等都要进一步转变。但开发区的制造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这是开发区进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根本。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聚集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具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力。
改革难度增大,但试点地位仍在。开发区是改革的试点田,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下了许多全国改革之先。目前,改革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向顶层设计,已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增大。但改革仍需要试点示范,开发区作为曾经的改革试验田,在新时期仍然是各级政府推行改革的试验地。当前,无论是商事制度改革,还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都率先在开发区实行,并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三、开发区肩负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阶段,在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上,开发区理所当然要继续发挥好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转型升级的排头兵,把大有希望的事业推向前进。
1、要引领对外开放。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开发区要继续发挥开放排头兵作用,为我国对外开放探索新模式、新途径。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开创合作共赢局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经验、品牌和优势,探索在境外设立经济合作区。要加强国际合作,从过去单纯的引项目引资金转向引技术引人才,在引技引智上开创新路,提供示范。要加强东、中、西部开发区合作,在区域合作中先行先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要实现创新突破。开发区能否继续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关键在于是否取得创新发展的新突破。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按照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完善创新政策链,构建满足企业发展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需求的全链条政策体系,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享受到政策的阳光,让开发区积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助力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创新资金链,加大创新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集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壮大科技金融的规模,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链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创新产业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促进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同时,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协同链,建立“政产学研资介”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研发机构,鼓励跨国企业在开发区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区内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创新人才链,坚持人才引领战略,面向全球引进能够占领世界相关领域制高点的领军人才,吸引紧缺骨干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培育一线技能人才,突出人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构建覆盖高、中、低各层次的“塔尖闪亮、塔身强壮、基座牢固”的“人才金字塔”,使开发区的专业人才加速集聚,为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要继续改革试验。要把开发区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减少审批、提高效率、强化监管,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上,要围绕营造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和谐共融,努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
4、要坚持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是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产业区与城市功能区融合发展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这就要求开发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严守生态保护底线,提高环境保护标准,设定项目准入门槛,把绿水青山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对企业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陈旧环保设施的改造,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30年的实践证明,开发区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在新的形势下,虽然开发区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在“开发区大有希望”这一伟大论断的激励下,开发区将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三路3号政务服务中心102室
电话:企业服务中心 卢伟亮 13570224918
800-630-0616(固话拨打) /(8620) 82118651/ 传真:(8620) 82181281
邮箱:vipservice@honya.cn
网址:http://vip.honya.cn
微信公众号:牛哇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