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新使命: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勇探“双创”新路
据了解,获批为国家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意味着广州科学城将承担探索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政策体系和措施体系等方面创新,为国家提供成功经验的重要使命。
《实施意见》明确,区域示范基地要以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为重点和抓手,重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探索形成区域性的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和经验。
《实施意见》对示范基地建设提出明确的时间表:2016年上半年,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各自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2016年下半年,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2017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对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对于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7年下半年,总结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完善制度设计,丰富示范基地内涵,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范围,组织后续示范基地建设。
目前,广州高新区加快编制广州科学城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18),明确示范基地的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着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最大程度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全国业态创新策源地、众创空间集聚地和双创模式输出地。
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 孵化集群支撑
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广州科学城大力发展专业化园区,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健康、电子商务等六大创新型产业,聚集了300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2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06家,在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等领域涌现了乐金显示、京信通信、广电运通、海格通讯、威创视讯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生物健康产业聚集企业530家,上市公司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在高端生物药、医疗器械制造业以及个体化医疗、基因检测等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来共获新药和医疗器械证书57项,总体发展水平居国内第一梯队。
近年来,广州科学城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经验、市场等优势,通过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了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发展的集群效应。
例如,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身的品牌、销售渠道、技术支持、融资渠道,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带动116家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发展,已有1个项目在创业板等候挂牌、3个项目在新三板挂牌,10个项目进入Pre-IPO。
构建“预孵化—孵化—加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把创新幼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广州科学城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情况引导要素投入,出台创客空间认定和扶持办法专项政策,通过“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等创新模式,共建成孵化器40家,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和孵化器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域。在“大孵化器”战略支撑下,搭建综合创业服务平台,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企业成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视源电子是区内孵化器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不断鼓励内部孵化、内部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内部创新发展产业链条,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销售额达到10亿元。在科学城类似的企业还不少,比如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通过外延孵化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带动116家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发展。
创新链:构筑人才高地 协同创新促进
抢占人才高地是创新的关键。广州高新区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出台高层次人才个人扶持办法、人才引进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1+9”人才政策体系。通过靶向引才、以才引才,目前共引进两院院士33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1名,区科技领军人才68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名,培育16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在区内创新创业,创办公司700多家,进一步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例如,“千人计划”人才贾鹏程博士利用自主研发具有世界尖端水平的3D微波技术,打破了国际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千人计划”人才张必良博士引进诺贝尔奖得主梅洛教授,组建的科研团队站到了国际核酸技术领域的前列。瞄准国际“高精尖”技术领域,在新型产业内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千人计划”人才袁玉宇博士利用器官3D打印技术创办的迈普再生医学公司,成为国内器官打印行业的领军者,公司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千人计划”人才许嘉森博士创办益善生物公司,成为个体化医疗领域领军企业,其领衔的个体医疗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型集群试点。
广州高新区还积极链接和运用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成功搭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欧合作政策试点区、中以生物产业基地、中英生物科技桥等国际合作区域及机制,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组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在新一代电动车、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等5大领域开展科技研发与协同创新;搭好国内合作之台,建设了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7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目前,区内集聚了各类研发机构579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9家、省级研发机构216家,约占广州市1/3,与国内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作双向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研发资源共享机制。
资金链:科技金融催化 激发双创活力
广州高新区以打造国家级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区为目标,努力让科技金融成为一条活水,浇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树。
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广州高新区出台“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办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参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办法”等政策文件,大力引进风投、创投、科技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金融支持。
实施财政科技资金倍增计划。今年广州高新区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将超过10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设立了12亿元的引导基金、3亿元的担保基金和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撬动省市资金10多亿元,聚集风险投资300亿元,推动37家区内企业上市,6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目前,广州科学城相继建成了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股权投资基地、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科技金融平台,聚集20多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聚集57家股权投资机构,其中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突破3000家,实现融资和流转交易总额达到117亿元。
在知识产权保障方面,广州科学城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牢牢把握在全国率先推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的机遇,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障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制度来抓,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制定实施了示范企业奖励、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扶持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基于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创新集群形成。(叶国 高亮)
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三路3号政务服务中心102室
电话:企业服务中心 卢伟亮 13570224918
800-630-0616(固话拨打) /(8620) 82118651/ 传真:(8620) 82181281
邮箱:vipservice@honya.cn
网址:http://vip.honya.cn
开发区企业会员交流Q群:167010046
微信公众号:牛哇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