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宏扬企业服务中心网站!
会员服务周刊 > 第40期 > 热点话题
世界工厂“变”“迁”
发布时间:2008-08-15
0

  人民币升值、税制改革、资源与环境压力、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国制造”,终于不能在“安然”与“守旧”间,继续下去。

  企业如何应对,是关张了事,是迁移求生,还是变革图存?

  政府如何处之,是积极有为,还是无为而治?

  昆山,加工生产了全世界1/4的笔记本电脑。东莞,加工生产了全世界近30%的玩具以及65%以上的高档名鞋。以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的“中国制造”和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的“中国制造”,所遇的压力和挑战一样吗?企业和政府的应对有何异同?一切,对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又有何启示?

  《中国企业家》记者深入长三角与珠三角,感受世界工厂的“变”与“迁”。

  “长三”变、“珠三”迁

  烟雨江南,花事渐盛。

  车到苏州。微风细雨里,记者遍寻不着明显脱离正常生产轨迹的企业,一切看上去似乎繁荣如常。

  “出口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开始做中国国内市场,2006年企业90%以上的产品外销,2007年的时候,外销就只占总量的80%了。销售额的5%-6%用于产品研发。做OEM订单之外,我们也在努力自创品牌……”高玉标,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公司这两年开始与不利的出口加工制造形势“抗争”。固锝每月生产二极管2.5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8%-9%。

  “调整得很OK。形势非常好。如果没有转型,现在一定很惨。”蔡一明,昆山巨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犹自庆幸4年前,正好赶上机会,公司做了战略转型——从皮革等轻机械的制造,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钢铁等重机械的制造。50%的产能,给日本机械制造企业做代工(目的是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技术),剩下50%的产能,在国内市场做高附加值的自有品牌的机械产品的生产。

  蔡不敢想像,如果在成本不断升高的现在,企业还在一片利润很薄的轻机械的“红海”里厮杀,会是什么下场。“都是亏本在做。你不做,人家做。10年前,中国制造的一套皮革机械设备售价480万元,现在同样一套设备只售260万元、270万元。”

  这毕竟只是部分企业早年间未雨绸缪的果实。整齐、有序的表象下,却也暗含焦虑、躁动……蔡一明,还有一个身份——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监事长。“和我原来一样做皮革机械加工出口的台资企业一共5家,2007年已经倒掉一家。”蔡说。

  昆山有台资企业大大小小3000余家。1000多家大型企业是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500家中小企业是给这1000家出口加工企业做配套的。真正以大陆市场为主的企业,是余下的150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其中自有品牌和技术又只有一半。

  “大环境严峻。企业面临的挑战大到无法想像。去年一年,出口退税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在5%-6%左右,人民币升值影响在9%左右,劳动力成本上升10%左右……哪有这么高毛利的企业能够抵冲这些影响?”
蔡并不讳言,他和其他一些台商,去越南考察过。“从大陆到越南胡志明市的班机,班班客满,都是去做商务考察的。除了对内销市场有企图的人,大概不会有人恋战。加工制造企业,有比较好的地方,就会选比较好的地方作为生产基地。”

  蔡分析,在昆山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目前基本还处于去越南等地考察阶段,产业转移的效应,也许三年后才会显现。

  草木繁盛,紫荆怒放。南国的春天,本应更加充满生机。可是,当从广州白云机场行至岗贝路时,满眼望去,一片萧索。

  岗贝路两边林立的是看似与普通居民楼无异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厂房。每一幢楼里有30-40家服装加工企业。这里是珠三角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之一。现在,建筑物外墙上、路边电线杆上,四处是大大小小的转让广告。

  恰好有企业在路边一所幼儿园的操场上招工,零零落落的10家企业摊位使操场显得很空旷。广州一发时装厂的生产主管林生明介绍,行情好的时候,操场上会有上百家服装加工企业同时招工。“现在招工企业少了。”

  在距离广州一小时车程的东莞,记者接触到十余位企业负责人以及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他们最大的共同感受是现在招工容易了。理由和林生明说的相同。

  “去年很难招工,今年很好招,一下子招到很多人。”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林世铭,同时也是永晋集团董事长,分析招工变得容易的原因,“很多工厂节省用人,很多工厂关张。厚街一个村100多家企业,倒了20多家(小企业)。”

  曾经震动全国的“民工荒”、“用工难”似乎一夜之间就解决了,只是,没有人能料到,是通过大批企业倒闭的方式。

  而没有倒闭的企业,有的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迁徙之旅。在制造业的全球迁移路线图中,珠三角不是起点,当然也不是终点。

  厚街镇,濠畔鞋材广场——“世界造鞋厂”的标志性建筑,写字楼租售率一度达到98%以上。3月25日,当记者到达亚洲鞋业协会所在的七层的写字间,看到整个七层已经有一半写字间是空的。

  制鞋业历来被称为候鸟产业,全球制鞋中心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沿海地区,现在正向中国相对内陆的地区转移。仅在江西赣州、安源、黎川等地,就已经有上高裕盛(宝成国际集团)、江西大川(永恩集团)、赣州华坚,以及宏凯、南鑫、承达等大中型鞋业企业投资建厂。

  “我所接触的20家玩具企业中,18家将加工生产环节,迁移到了江西、广西和河南等内地地区,剩余2家迁到了越南。”东莞市捷达五金制品厂企业负责人古晓峰向《中国企业家》透露。捷达给东莞20家规模在4000人以上的玩具企业提供五金件配套产品。

  “交通很差、满地摩托车、公共设施很差,一切和大陆10多年前差不多。”去越南考察过的企业主,这样形容“那里”。但是,“那里”最低工资是每月50美金,只相当于300元、400元人民币。同时政府招商力度很大:八年免税。

  “江西劳动力成本即使仅比东莞平均每个月便宜200元,6000人的工厂,一个月也能节省劳动力成本120万元,而一年就能节省成本近1500万元。同时,江西工业用电普遍为0.5元-0.6元/度,比珠三角便宜了近一半。万人的制鞋企业每月用电几百万度,而上千人的工厂每月用电也要几十万度……”

  账算得很快。对于制造业,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是人力、电力、运输成本。如果迁移能够活下来,为什么不“迁”?

  亚洲鞋业协会主办的最新行业期刊的数据是,“广东大中型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中国内陆省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扩厂。25%左右的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粤ICP备12036201号-1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