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通气会现场
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3月29日上午,广州开发区召开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12家媒体记者到会,并现场采访。
随后,在会议中心举行的审改工作媒体通气会上,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区长李红卫,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崔世刚,管委会副主任蒋宝鸿,管委会秘书长陈建荣,管委会总规划师杨茂生又与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新三单”改革国内尚无参考案例

南方日报提问

李红卫答记者问
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此次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制度试点改革最大的特色和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改革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克服?
李红卫:“新三单”(“集中清单”、“绿色清单”、“监管清单”)改革,是我们最大的亮点。
“集中清单”针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难题,整合审批行政职能再造流程,“绿色清单”为科技、生物等各类企业提供信任审批、注册经营、政务等全方位服务;“监管清单”明确监管主体、范围、标准等打造智能精准监管。在整个改革中,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是智能化中枢,也是改革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
总体来看,“新三单”改革突显出四个特色:一是从最基础做起,标准化审批提供无差别服务;二是向最难处用力,啃下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硬骨头;三是在最关键环节突破,构建全覆盖智慧监管“一张网”;四是为最长远谋局,构建全区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无缝协作。
至于改革中最大的难点,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考量,就是企业投资建设领域,这也是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万里长征图”的难题。我们围绕企业最关心、最需要整合的难点,将“集中清单”做得更集中,将规划、国土等部门纳入,是全流程的集中。这是对整个审批、监管职能进行重新顶层设计,找不到现成可供参考的案例,对一个区来说是最难的。
全程留痕厘清审批与监管权责

人民日报记者贺林平提问

崔世刚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贺林平: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审批权集中到一个部门,其他部门负责监管工作,审批与监管之间如何有效衔接?审管分离后,会不会造成审批与监管相脱节的情况?
崔世刚:跳出审批与监管的先后、轻重之争,实现无论审批与否,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织就一张无疏漏的管理网络,才是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本意。一开始,有的同志不理解、不接受。为此,我们从党工委、管委会各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一把手”开始,密集组织调研学习,形成了工作合力。
的确,审批与监管分离后,审批与监管部门之间将存在较大的沟通成本、对监管对象的威慑力可能不如从前、监管对象对监管部门的配合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区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清晰界定了审管分离的具体形式、职责分工定位、需要对接的材料信息和具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此次审改尤其注重运用“大数据”平台,不仅审批全流程网上留痕,监管工作也要求做到行为留痕、结果留痕,从而实现审批监管数据无缝对接。到下半年,在开发区投资创业的每个企业、每个建设项目,都能通过一个网络平台看到自己应当接受哪个具体部门的监管,接受什么监管内容,具体整改要求及处罚、奖励情况。
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注册登记

中新社记者提问

蒋宝鸿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蔡敏婕:据了解,开发区目前已经落实了多项商事登记改革措施。接下来,开发区是否还会有进一步商事登记改革计划措施?与全国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蒋宝鸿:在注册登记条件方面,我们有3个创新:一是放宽登记条件,实行商事主体住所信息申报制度改革,也就是说以后企业来注册,只需要告知经营场所信息,并对合法性、真实性作出承诺,而不需要提交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企业对自己负责;二是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备案)场地,允许商事主体将住宅性质的场所改为经营性用房,办理登记;三是全面放开注册“一址多照”,允许多家商事主体将同一地址作为住所或经营场所。
这3个创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除深圳特区以外,我们将是全国第二个放开的地方,也是全国首个放开的区县级地区。
另外在注册登记方式上,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逐步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注册登记,同时在要件审核和事项办理时,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电子证照与纸质材料同等效力。
前端放开了,后边的监管也要及时跟上,进行严管,不然就会乱,不利于释放市场活力。我们通过厘清监管职责、做好告知工作、建立企业信息主动公示制度等,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
审改后大大减少企业三大成本

广州日报记者提问

陈建荣答记者问
广州日报记者曾卫康: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如何体现为企业节省成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全链条”服务与改革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建荣:刚才李红卫区长介绍也提到了,此前开发区已进行了五轮审改,目前各事项审批时限已压缩到几乎没有余地。
我们通过推行“集中清单”,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提前向企业告知各片区地块的有利条件、限制因素和引进要求,实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分离,不仅提高了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材料成本和运作成本。改革后,企业从取得土地到动工建设所需行政报批的时间,由110个工作日大幅缩减为60个工作日,这个时间成本节约带来的效益,对于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项目来说是无法估量的。
而材料成本方面,据统计,38项事项实行集中审批后,企业报批所需材料将从原来的312项减少到184项,避免了一些同类要件及政府部门中间的审批成果文件的反复提交。
在企业运作成本方面,政府出资完成区域评估,为企业节省了项目单项评估服务的委托成本;通过在规划报建和初步设计阶段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并实行对施工图的集中技术审查,将帮助企业尽快形成合格的专业文件,减少反复修改,亦可为企业减少专业设计上的服务投入和时间。
投资建设速度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杨茂生答记者问
羊城晚报记者刘云:在2月广州市“两会”上,政协委员曹志伟拿出调研1年、修改近50稿的建设项目审批图3.0版本,设想通过“减、并、移”等举措压缩一半的审批时间。我们的审改方案有没有达到曹委员的目标,在流程上发生了怎样的效应?
杨茂生:开发区此次审改,尤其是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这一块,实现了一套资料完成多重审批,解决了过去企业审批难题。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曹委员要求的“3.0版本”,甚至“4.0版本”,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百里”目标也不远了。
在前几轮的审批制度改革中,开发区的审批效率,已经做到在广州市要求的时限上压减一半。曹委员提出压缩一半的审批时间,是指从360个工作日压减到188个工作日,而我们是从110个工作日压减到60个工作日,比曹委员提出的要求,还压减了将近70%。新加坡的投资建设速度在全球领先,他们认为70个工作日就是世界领先水平,开发区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我们统计过,在一个项目的审批过程中,营业执照要提供25次,法人身份证要提供20次,现统一由行政审批局办理,只需提交一次。企业报批所需材料将从原来的312项减少到184项,压减比率超过了40%。这个月开始,我们将选几个处于不同审批环节的项目同时进行测试,检验不同环节的审批效率。
曹委员曾提出的“能否办?找谁办?怎么办?多少钱?”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达到。审批效率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并不关心什么时候能批下,将更关心能不能批下。以前,经办人凭经审过后,处室负责人觉得不行退件,下一次又是因为部门负责人觉得不行退件。如此反复,不仅政府行政效能低下,企业也会产生政府作风不正的怀疑。同时,没有标准化之前,企业总是抱着打擦边球的想法,天天找审批部门,希望尽快批出来。我们通过审批标准化建设,公开所有审批事项的所有审批要素,能不能批下来,企业说了算。这也是法治经济在审批的终极表现。
(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三路3号政务服务中心102室
电话:企业服务中心 卢伟亮 13570224918
800-630-0616(固话拨打) /(8620) 82118651/ 传真:(8620) 82181281
邮箱:vipservice@honya.cn
网址:http://vip.honya.cn
开发区企业会员交流Q群:167010046
微信公众号:牛哇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