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普遍共识。委员们认为,新黄埔区具备良好的创新基础,未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聚集优质要素,打造创新高地
林国超委员表示,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广东省部署推进“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广州被赋予“创新发展的龙头”定位。“汇聚广州优质创新要素的新黄埔区,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提供核心支撑。”
“广州开发区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现已培育超过3000 家科技企业,吸引 3100 家外资企业和 80 家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落户,集聚了 32 名两院院士、50 名‘千人计划’人才、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3000 多人,这些成绩令广州开发区综合实力始终排在全国开发区前列,亦令黄埔区成为广州市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李鋈发委员认为,新黄埔区应凭藉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来看,广州科学城将建成珠三角创新高地、世界级研发中心;中新知识城将打造代表广东乃至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经济高地;生物岛将建成极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健康医疗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临港经济区则以鱼珠核心区为依托,打造成为珠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国超委员说。
李耀尧委员认为,新黄埔重在打造 4 个创新空间:一、聚焦优势打造高端制造业创新空间。在发挥两区合并“1+1>2”创新空间效应中,应加快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重点扶持效益型的跨国公司群体,将全区高端制造业放大做强。二、因势利导打造高新技术型创新空间。加快形成“两城三岛”创新空间(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长洲岛和西区);倾力锻造“点”、“轴”兼容空间;重点扶持区域内各类瞪羚企业;大力营造区域创新政策环境。三、顺势而为打造国际贸易型创新空间。加快整合国家级特殊监管区域资源;开辟当代条件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贸易;建立服务于高端制造业的物流中心,实现制造业与服务贸易的双向互动发展。
四、独辟蹊径打造社区治理型创新空间。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山水新城+城乡一体;实施异地务工服务人本化——新黄埔人+新主人翁;实施基层社区服务规范化——港新模式+幸福社区;实施社会管理机制内生化——两区耦合+服务型政府。
优化对外合作,加速科技创新
“黄埔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但离世界公认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林奕峰委员指出,未来新黄埔必须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在现有基础上利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最终实现成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树立一个新型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林奕峰提出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加大区内全社会包括企业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金,引导国际科技合作,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财政资金扶助时做到更加精准,还要继续出台更好政策鼓励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产生效益激励办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财税杠杠进行调控。二是继续稳打稳扎推动国际科技和服务合作。利用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国策和我区现有优势,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行先行先试,吸引更多高科技国际公司入驻。三是出台更好的吸引人才政策和优化宜居宜业国际环境。借鉴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园的成功经验,在创业环境、人文氛围、居住、教育、卫生、生态等方面迎合国际文明要求,积极出台更好的政策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四是打造一支效率高、服务意识强和廉洁的政府管理队伍。
阮国源委员提出,新黄埔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协调不同行业企业互补借鉴,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转化成果效率,搭建平台将产学研结合面推向更广。可考虑组建跨行业综合研究机构,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政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扎实推进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着力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在原有的黄埔和萝岗创新体系基础上构建新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新黄埔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程署华委员说。
完善创新载体,打造“创业苗圃”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建成 40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 家,市级孵化器 5 家,总孵化面积达 340 多万平方米,依托该孵化器集群培育出 124 家瞪羚企业”。周建新委员指出,新黄埔要继续完善“育苗造林”的生长机制,完善创新载体,逐步形成自主培育科技企业的机制,进一步打造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未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利用香港、澳门政协委员的优势,充分发挥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引领黄埔区的孵化或加速器内的企业,进入香港的资本市场。第二,建立并引入“导师”机制,让有专业经验的香港委员与孵化器或加速器内的企业互动,提高成功率。第三,与国际国内创客比赛接轨,多参与比赛,一方面可吸收经验, 另一方面可藉此吸纳投资者、资金及有关之网络及平台,促使企业发展。
创客是一群努力把各种“创意点子”转变成现实的人。创客空间是一个实体空间,它为创客们提供了聚会、交流、学习、争论、探讨、合作的平台,帮助创客交流创意思路、完成创意作品、为有价值的创意作品与产业对接牵线搭桥,是一种新型的孵化器。钱洁委员认为,新黄埔应加大培育,进一步发展创客空间,促进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创客空间的发展主要是‘搜集创意’和‘苗圃培育’,虽然目前区内已建立零壹众创平台、瞪羚咖啡等新型创业苗圃服务平台,但区政府对创业苗圃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 钱洁建议,要进一步利用开发区、黄埔区孵化集合群的优势,以创业苗圃的孵化团队和项目为目标,鼓励有创意点子的创客们进行创业“试水”后,进入系统的“预孵化”,在苗圃内开展选苗、育苗和移苗入孵工作,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企业生产”的孵化模式,加大四个部分有效链接,最终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同时设立苗圃基金,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给予不同类型的科技金融支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推动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还要开展对创客的创新创意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出台可操作性的专利、著作权等保护措施,对接我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开展和落实好创客空间知识产权绿色通道等工作。对于创客初期的创新创意阶段的创意成果,建议我市开展人大立法,用法律解决创客的后顾之忧。
“重点扶持与产业对接紧密的创客空间。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及趋势,聚焦区内重点技术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并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技术发展需要,构建专业的公共技术平台,主攻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意孵化,延伸升级原有产业,真正通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推动区内经济增长。”钱洁说。(文中观点来自政协委员林国超、李鋈发、李耀尧、林奕峰、阮国源、程署华、周建新、钱洁)
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三路3号政务服务中心102室
电话:企业服务中心 卢伟亮 13570224918
800-630-0616(固话拨打) /(8620) 82118651/ 传真:(8620) 82181281
邮箱:vipservice@honya.cn
网址:http://vip.honya.cn
开发区企业会员交流Q群:167010046
微信公众号:牛哇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