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宏扬企业服务中心网站!
会员服务周刊 > 第371期 > 协会信息
国内智库专家支招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24
0

    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强度大、研发周期长、出成绩慢,政府和市场的资金如何与初创团队进行对接,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问题。9月18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起主办的广州创新发展观察团系列活动走进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来自高端智库、创新平台、媒体机构的观察团成员掀起头脑风暴,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创新发展支招。
  

观点一   资金扶持亟需破局“雪中送炭”难题

   
    广州生物岛有一家3D打印企业,最近拿到了一笔风投资金,可是在企业拿到生产许可证之前,这家企业几乎没法从政府或人才市场上得到来自资金的帮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一些前景看好的项目,因为早期资金不到位,腹死胎中。”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强说。
    杨永强分析,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强度大、研发周期长、出成绩慢,当下全社会正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和市场的资金如何与初创团队进行对接,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问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认为,从全球范围对创新进行观察,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创新需要金融扶持。资金来源分为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两大块。政府急切想要培育创新主体,却在分配扶持资本上遇到了尴尬。
    “我们观察到,政府在扶持企业时,乐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力度不够。急需资金的企业难以获得政府‘雪中送炭’,涉及到政府资金风险控制等深层次的机制问题。”王珺认为,要从机制上解决这个难题,有一个办法是政府建立起一个企业帮扶基金。
    当下,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比较高。今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透露,中央财政出资150亿,吸引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
    国家财政部相关负责人称,国家出资承诺适当让利,提高基金募资能力,对优先收益以内的收益,社会出资人可以优先分红。这样将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王珺认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运作值得研究。未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政府可以借鉴,成立创新引导基金。也就是说,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起资金池,并且要承诺让利,以撬动数倍的社会资金进入。这样,即使若干受扶持的企业倒闭了,政府有资金进行兜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认为,创新要考虑金融扶持政策,政府与市场要通力合作,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成为企业资金来源的“挖井人”。他认为,过去,政府强调用国家创新体系来解决系统失灵。现在,政府要从过去工程项目式的引资政策逐渐变成生态型的政策。
    “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政策上,政府可以围绕刺激企业的创新行为做政策安排。同时,在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和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人的税收政策上做文章,达到刺激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的目的。”郭戎说。
  

观点二   引智引技打破唯“高大上”崇拜

  
    “人们都知道硅谷是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级巨头企业云集的地方,但是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另一个事实,企业云集的硅谷,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占比不到四成,六成以上的企业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股权、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内容的科技中介企业。”郭戎指出。
    郭戎认为,当下政府不能一味迷恋引进“高大上”的科技企业,更要将资助型政策向服务型政策转变,引导建立起相匹配的科技服务业,形成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竞争力,为创新企业成长提供土壤和“温床”,滋养出“参天大树”。
    杨永强认为,开发区在引进高端的企业和“千人计划”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育前景看好
的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可能层次没有达到领先水平,人才也不一定是顶级人才,而且还需要很多资金扶持,以及相关配套设备。比如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此,政府要有所担当,在这些基础研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才能形成创新产业梯队,不断为区域创新提供新鲜血液。
    政府要打破唯“高大上”怪圈,政府职能应当做适当的调整。“科技与人才创新需要精准服务。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优越的服务软环境。”广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千人计划创业导师曹进建议道。
    从企业的角度切入,曹进认为政府要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原来政府对企业提供的‘落户方便、工作便利、资金补贴、小孩入学’老四样服务,如今要转变成为企业提供模块化、个性化、系统化、创新化的精准服务”。
    政府曾做过一项调研,总结出科技型人才有390多项需求。其中就有商业模式创新、股权激励等服务的需求,这些需要政府做好精准对接、提前服务、综合服务,甚至是创新服务。开发区率先在全市做了人才扶持创新,当地政府向中山大学购买了培训券,发放给领军人才,后者可以凭券购买相关的培训课程。
    曹进认为,政府开始对人才的精准化服务有了新想法,未来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服务。比如:加强科技服务中介的水平和能力,引进一批高质量的顾问、导师团队,培育一批专业机构,加快科技服务,为以千人计划专家、领军人才、瞪羚计划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提供政策、科技、信息、市场、融资等全链条的集约化、定制化精准创新服务。
  

观点三   区域创新生态做好提前规划

    “一个区域要形成创新生态,非要经过十年以上的努力才能见效。一个区域如何持之以恒地耕耘创新生态,还要在政府中形成长久运行的管理体制。我建议用规划来凝聚共识,让数任政府接力完成打造创新生态的长期规划。”郭戎说。
    如何持以之恒打造创新生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是最大的关键。
    “以北京的中关村和深圳为例,其创新生态在业内有名气,市场化运作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此基础上顺应市场而为做了推动。”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武文生认为,开发区和黄埔区具备建立市场化创新生态的特点。
    他也建议,开发区、黄埔区在营造创新生态方面可以主动作为,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的情况下,应当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加大孵化器的建设,再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如达安基因、金发科技等,再投身于孵化器培育新的企业,形成滚动式创新。
    “观察发现,开发区、黄埔区很多制造业企业主动转型升级,谋划将原来的厂区转化为孵化器,我听到大概有十多个民营孵化器,它们都是企业自发的行为。”武文生说,而在机器换人等方面,广州机械院、明珞汽车装备等也在做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传统产业主动转型升级的欲望在开发区非常明显。
    武文生建议,未来政府还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现在孵化器的面积、体量和基础服务都比较好的形势下,怎么样提升孵化服务能力,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孵化和服务模式,因此,建议开发区更多培育和引入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
    “硅谷和波士顿相比,其创新资源、知识资源并不比波士顿丰富,但是分析发现,从创业者到成功的企业家,企业上市或者被并购之后,就转型成为天使投资人,甚至加入新的创业团队,相比纯粹的初生创业者来说更有经验,使得硅谷内的企业比波士顿的企业更容易做大做强。”武文生说,这给开发区的启示是,未来需要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观点四   建立国际科技金融中心辐射全国


    “开发区产业方向很正确,但从全国范围看,这里还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国际科技金融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开发区、黄埔区应该有担当建起这样的中心,未来不但可以辐射广州市,而且可以辐射全国,“建起这样的中心后,国内的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都能在此得到投融资,这比单纯引进几个大型企业要实惠得多、长远得多。可以在这里搞一个大的平台,搞得好就可以走向世界了,这可以成为黄埔区很重要的增长点。”
    竹立家的建议得到观察团成员的赞同,杨再高认为,深圳虽然研发机构少,但是研发成果多,创新能力强,总结起来,深圳的创新体现在市场第一、企业第一、政府服务第一等方面。作为集中了全广州市3/4数量高新科技企业的开发区,要在机制上得以突破。
    杨再高建议,广州开发区创新要坚持特性、紧抓前沿。特别应该多举办国际性专业学术交流会,将世界上最顶尖人才和思想聚集到开发区,开发区还可以借用留交会,打造国际创新思想的留交会平台。
    开发区前三十年,以资源引入为主,下一个三十年,除了继续引入高端的国际创新资源之外,也要考虑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输出。
  

观点五  非技术型高层次人才也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正前开发区、黄埔区正在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和“百千万人才金字塔”计划,形成从领军人才到骨干人才和技能人才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并获批成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如此强大的人才队伍,如何形成面向全国的人才优势?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卢如西表示,当前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培育应该更聚焦于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上。即不光要重视技术型人才,还有其他非技术型人才,包括金融、财务等等人才。政府不仅要考虑引进技术型高层次人才,还要引进一些非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
    “有些人才政府该不该给补贴?事实上,可以让人才占有公司股份。政府在花几十万元扶持高端人才的同时,能不能转变思路,给那些在企业里还是纯打工者,就是只有工资来源的人才进行补助,这样才能留住有梯队的人才,最终为创新形成全方面的智力支持。”卢如西说。
    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江金波也认为,当前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要时刻将人才、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才。“例如,开发区的信息服务、交通标识不是很清楚,很多时候需要导航,不然很容易迷路,在机构合并时应该重点梳理这一块,想人才所未想,急人才将急。”
    此外,他还建议开发区人才以及人力资源应有“持续性”,要在深厚优良环境的基础上建构企业家情怀和精神,除了待遇、感情、政策留人外,更要做好服务管理和环境留人。环境留人需要“想在前沿”,主动服务,不仅要解决硬件问题,更要做好软件建设,使服务更加全面、到位、人本化。

(信息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三路3号政务服务中心102室

  电话:800-630-0616(固话拨打) /(8620) 82118651/ 传真:(8620) 82181281

  邮箱:vipservice@honya.cn

  网址:http://vip.honya.cn

  开发区企业会员交流Q群:167010046

  微信公众号:牛哇创客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粤ICP备12036201号-1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