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钟飞兴/摄
8月22日下午,由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开发区管委会、黄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咨询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市委常委、管委会主任、区委书记陈志英,市国规委主任彭高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政府党组书记李红卫参加会议并做了讲话,与会国内外专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开发区领导张超平、蒋宝鸿、陈建荣、谭明鹤、赵国生、孙学伟、杨茂生,黄埔区领导李雪枝、冼银崧、黄东、陈小华,开发区、黄埔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重点突出7个方面
原黄埔区与原萝岗区分别成立于1953年、2005年,2014年国务院批准予以撤销,并成立新的黄埔区。新成立的黄埔区位于广州市几何中心,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含生物岛),2014年GDP跃居全市第二,人均GDP 排名全市第一。
陈志英在会上指出,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是进一步落实市委书记任学锋调研我区时提出的“坚持规划先行”这一要求,也是对党代会工作部署的深入推进。目前,黄埔区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广州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该纲要以建设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用国际化视野、战略性思维,为黄埔区的长远发展和近期建设绘制了美好蓝图。规划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一、努力实现1+1>2;二、以世界眼光定位新黄埔;三、优化空间结构;四、创新驱动,产业集聚;五、强化临港经济;六、突出园区发展;七、理顺交通系统。
经专家咨询和相关程序通过后,该规划将为黄埔区长远发展和近期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引。
本次战略咨询会邀请了16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为新黄埔的规划发展出谋划策。
对此,陈志英表示,各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评议,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下一步,规划编制单位要认真吸收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尽快完善战略规划,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天应邀出席的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来自国家部委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综合部主任伍旭川;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许学强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原所长陆锡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陈有文、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少康、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广州市规划编研中心吕传廷主任;还有来自境外的知名学者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赵丽霞教授,新加坡知名企业——星桥企业首席运营官陈萃菁女士。
当天上午,专家一行实地考察了临港经济区、黄埔军校旧址、中新知识城展厅、科学城,对新黄埔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统筹融合发展
当天会上,陈志英就未来黄埔区的发展和规划所涉及到的定位、创新、港城互动、产城融合、交通整合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在定位上,要更加鲜明地突出新黄埔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融入广州“三中心一体系”、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一江三带”等重大布局中,深化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产业链条对接、服务功能互补、发展资源共享,编好黄埔发展“一张图”,形成规划建设的“一盘棋”。
创新驱动方面,要在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打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改善公园、广场等城市休闲空间,为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创业的空间。这些都需要我们从规划上入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适宜人才居住、创业的良好环境。
港城互动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的经验,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港航服务、电子商务、临港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黄埔的临港经济还应与广州科学城、知识城等形成产业联动,实现港城发展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港城一体、港城互动,有赖于本次战略规划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创新的视角高起点规划,提出战略性的空间布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突出新老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体量、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顺应工业4.0新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园区建设上,要更加突出区内各园区的统筹发展,实现各有侧重、错位发展。
对于企业和群众关心的交通问题,要进一步围绕对接中心区、打通大动脉、联系各组团。在外部路网建设上,要更加突出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的联系,贯通临江大道、花莞高速等外围道路。在内部交通融合上,针对各组团间联系不足、通行能力有限、客运货运混行等问题,要规划构建更为完善、通达的道路网,建立和完善联系原黄埔和萝岗两个中心区的快速连接通道。要从规划上确保公交优先,特别是优化轨道交通的规划,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信息来源:创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