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试点区,广州开发区今年公布了全区“权责清单”。近日,该区进一步推行标准化“监管清单”改革,让两张清单与全区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全面融合,为今后实现“智能监管”奠定基础。
监管清单
明晰监管标准
如果说“权责清单”的作用在于厘清政府职责边界、实现审批标准化,“监管清单”的作用则在于对监管措施优化补缺、实现监管标准化。以往,开办一家企业究竟要面临多少监管事项,具体由哪些部门负责,监管措施如何,不但市场主体认识不全,就连职能部门也存在交叉模糊的地带,任性执法、随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初,广州开发区出台“监管清单”标准。1月5日,李克强总理到广州考察调研期间,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对该区“监管清单”工作汇报,总理提出了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据了解,该区选取了环保、安监、食药、劳动保障等重点监管领域作为试点,按照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标准、监管协同、监管数据、监管服务六大模块编制标准化“监管清单”,对本部门监管标准进行全面梳理,着重对信任审批、分级分类、风险评估监测、应急管理、现场检查、监督抽查及后处理、行政执法等重点环节规范进行查漏补缺、细化完善。在建立标准化“监管清单”后,各部门可以在不断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创新监管方式。
该区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建立了以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特种设备监管等领域,积极探索运用责任保险;在抽样检测、危险因素监测、规范认证等方面,大力推行向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购买服务;以中新广州知识城被确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建立与司法保护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机制。
“监管清单”是广州开发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统领”。在六个模块框架下,通过对主体范围、行政监督、行政执法、社会监督、第三方协作、监管数据、监管服务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进行梳理完善,形成了该部门全链条监管标准。“监管清单”着力解决了“谁来监管”、“怎么监管”、“标准如何”等现实难点问题,既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手册,也是供市场主体查阅的监管指南。
审批创新
拟成立行政审批局
今年3月,广州开发区对外公布区级机构权责清单,对全部区级机构的4250项行政职权全部打上编码,并明确责任追究方式。通过编制权责清单,全方位公布包括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在内的单位职权,让每一项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
作为全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试点区,广州开发区接下来在审批制度改革上将有更大动作。笔者从广州开发区审改办获悉,该区将成立区行政审批局,首批选取直接影响投资效率、企业呼声强烈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事项,将这些审批事项从原有职能局剥离,并纳入行政审批局实行集中审批。届时,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的审批事项将涵盖建设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规划报建、施工图和建设、竣工验收全链条,对外实施“一窗式”政务服务新模式,切实提升投资效率。
行政审批“放出去”的前提是“管得住”。在放权的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该区整合市场监管队伍正在筹备成立区市场监管局,统一行使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商务执法等监管职能,推进“综合化”监管执法,发挥协同效应和整合优势。
改革方向
大数据 智能化
有了“监管清单”,如何让监管和审批这两大行政权力融合起来规范运行?笔者从广州开发区获悉,该区正在建设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拟成立区大数据管理局,集成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网上办事、大数据管理、信用管理、清单管理、网格化管理七大功能模块,逐步推进条、块各部门纵向横向系统的全方位对接,实现审批与监管数据信息的跨部门互联共享,打破多头采集、分散管理的“信息孤岛”。
“大数据”形态下的监管长啥样?昨日,笔者走进广州开发区建设和环保局,参观了该区环境监控中心。据了解,该区环保局精心打造的环境监管大数据系统,针对全区上千家工业企业建立环保监管档案,在系统中点开一家企业,可以实时在线查看该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查看与该企业相关的巡查记录、信访投诉处理情况、处罚整改情况,等等。全区环保执法人员都配备了装载该监管系统的平板电脑,便于实时跟进企业环保监管工作。
据了解,广州开发区的环保监管大数据系统集成了在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污染源快速识别系统和环境数据中心,将所有信息打通界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互联共享,为智能化监管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已经基本搭建,下一部将扩大至全区各监管领域。
在探索“智能监管”的同时,广州开发区开创新信用监管体系,建立激励惩戒机制。具体做法是: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为载体,建立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与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一企一档”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名录、异常名录、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让公众和舆论来监督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主体自律。
广州开发区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审批放权”的前提是“监管有力”。当前市场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市场活跃度的不断提升,全社会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对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依靠人力“地毯式”的监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监管行为不能对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干扰过多,但监管效果要做到精准到位,这就要求市场监管必须主动顺应改革大潮,走标准化智能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路子。(转载自《南方日报》)
■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肖滨:智能化监管是未来发展趋势
南方日报:您认为这次广州开发区发布的“监管清单”创新点在何处,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值得借鉴?
肖滨:开发区在今年3月18日在全市率先发布“权责清单”,是把政府的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而本次发布的“监管清单”,旨在防止政府权力跑出制度笼子。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李克强总理指出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广州开发区的“监管清单”改革,最大的创新在于提出了“标准化监管”,这恰好为“双随机”抽查机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监管清单”用监管的标准化数据克服了以往监管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规范了自由裁量权,有效避免了人情监管、随意监管,并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监管力量的整合,监管信息的共享,做到科学监管、全方位监管,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讲,该区的“监管清单”值得借鉴推广。
南方日报:广州开发区监管模式创新,充分运用了“互联网 和大数据思维”,提出了未来的监管方向是智能化,对此,您怎么看?
肖滨:“互联网 ”是将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中,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能孤立在外,一定要主动参与,也要用“互联网 ”思维来做好监管,保障市场有序发展。要运用“互联网 ”思维,就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支撑,而在我看来,广州开发区这次改革,建立的“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恰恰是思维和技术改革的具体体现,真正打破了以往审批监管的“信息孤岛”,将多部门的审批、监管信息,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互联共享。通过在环保等领域的试点改革取得的实效,也充分验证了“互联网 监管”切实可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智能化监管”正成为未来政府管理市场的一种主流趋势。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