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寄望未来,总有一种由衷的感慨。30年,风风雨雨,开发区人深知成绩来自不易,无不对干事创业者肃然起敬、感恩满怀。回想自己在开萝经历的吃、住、行点滴变化,俨然一曲激情满怀的开发区发展变奏曲。
住
上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调动我从北方来到广州开发区黄陂,由单位分配宿舍,二房一厅加个楼阁仔,约70方,混合结构,这可是当时不错的待遇。但房子周围杂草丛生,屋顶常因下雨而漏水,总有美中不足之感。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单位建起了集资房。我因具有中级职称、军人身份等较好条件,获得一套三房一厅94方的内部框架结构房改房。房屋成本价每平米800元左右,心里着实开心了一阵子。
安安稳稳住了几年后,又因开发征收而拆迁。看到在原地上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自己也拥有一套回迁房,着实让家人开心。面对当下房价高居不下,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也是开发区给我带来的新变化,个人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行
当时市一环路就在旁边,水泥路两车道没路灯。虽然离市区也就十几公里,可只有一趟通往天平架的班车,所谓班车就是上午两班下午两班,其余时段没有车进出,如有事外出一趟得等上半天。
如今可好了,天鹿南路已变成双向六车道,一到夜晚路灯明亮,有多路公交车来回穿梭,不但保留了原有535路班车,还先后开通了333、391、564A、449、452等多路公交车,从不同方向通往市区。想出去办事几分钟就有车坐,不但方便外出市民办事,也方便出游玩耍休闲的游客和广大在校学子。
食
初来广州时,我们仍按户口簿每人每月供应15公斤粮食,我们正在长身体,而且那时候学校几乎天天组织到农村、到工厂参加劳动,而我从十三岁开始,有时一个月就要吃20多公斤粮食。姥姥手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银卷,红薯面轧成饸饹,就是洋槐花和苜蓿草都能做成菜饼子吃。资源短缺可想而知。
现在到超市里我们可以买到馒头、面条和各种菜的半成品,而那时候一切要从原材料开始做。有时,我也为家人的饭菜“愁”,不是愁没得吃,而是愁花色品种太多,好东西都吃腻了。每天我问儿子:“想吃什么?”“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让我犯了愁:“昨天吃的虾仁和烧茄子,今天再吃什么呢?做一次米粉蒸肉?”“你最好这一周不要和我谈肉好吗?我都吃怕了。”儿子这么一说,我只好上网查最新菜谱了。
生活在花一般甜美日子里的人们啊,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要忘记开发区创业者和建设者,要好好地珍惜和爱护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积极工作,把开发区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作者:黄陂公司职员)
来源:创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