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宏扬企业服务中心网站!
会员服务周刊 > 第331期 > 协会信息
创业激情从未褪却
发布时间:2014-12-02
0

      开发区最宝贵的是什么,应该不是林立的工厂,而是创业精神,因为大家公认创业精神是开发区的传家宝。那么,而立之年的开发区,还能不能找回当初的创业激情?
  我2008年大学毕业到开发区工作,碰巧是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当时,《创业导报》刊登了一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回忆文章。在老一代开发区人的回忆文章中,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一片蕉林荒滩上,不畏艰难困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腔热血,满怀激情,只为干事创业。毫无疑问,那是创业的时代,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当时,我和其他人一样,觉得时代不同了,现在是世俗的物质时代,创业激情已不如老一辈。然而,在5年后离开开发区的时候,我修正了这一观点。让我改变看法的,是开发区的人和事。
  先说说归国博士、我的河南老乡石忠民。自从2008年底的一天,在如今早已被拆除的西区东园宾馆相见,我见证了他的创业史。最初,他和徐博士等几个海归放弃北美的优渥条件,“蜗居”在恒运公司大楼的一个十几平米的房子里,撰写商业计划书、四处寻求天使投资、商议公司业务。我数次参加他们的头脑风暴会,会后聚餐时也在讨论项目,然后在月光下,怀揣梦想边谈边走在志诚大道上。这些场景,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后来,终于得到宏扬公司的天使投资,却不料时运不济,遇上国际金融危机。项目进展不顺,后续资金缺乏,发不出工资,有人无奈离开,以至于他重新“啃老”,向父母借钱。万幸的是,他坚持了下来,走过漫漫长夜迎来了曙光。2011年,石忠民入围广州市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两年之后又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他创办的索答公司,也从十几平方的小房子发展到超过1000平米的办公场地,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先者。
  再说说好友黎小东。现在的他,在萝岗区乃至广州市都名声大噪,是社会公益组织的领军人物。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的困窘、失落与茫然,以至于被逼抛妻离子远赴重洋到非洲谋生路。天无绝人之路,后来时来运转,事业终有转机。是不是渡尽劫难,让他对人生的意义有所领悟,他开始回馈社会,做起公益事业?但草根助学会的筹组、起步、发展,也非一帆风顺,而是困难重重,比如四处筹措注册资金、四处寻觅注册地址和办公场地,再如搭班子、带队伍,甚至还有别人的非议。他挺了过来,在万般付出后终有所获。
  还有一个人,她奉命筹建萝岗区第一家旅游公司。因为某种机缘,我曾以某种身份,参与她的团队。多少次为某个项目,一谈就是半个晚上;又有多少次,为新项目兴奋、憧憬。可惜,付出并不一定有回报,最终她没能捱过寒冬,带领公司走进实现盈利的春天,只好黯然离去,远走上海。
  除了这三个人,我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像益善生物的许嘉森博士、迈普公司的袁玉宇博士等,还有许多至今仍名不见经传的人,这些年来,他们都在坚持,都在创业,都让我感到他们身上的创业激情,虽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业绩平平。但我们真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你激情满怀地付出过、奋斗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发区,创业的激情也从未萧瑟凋零,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上燃烧。
  于我而言,在开发区的5年,尤其是在《创业导报》的前两年,那时未结婚,真可谓以报为家,曾经三个记者撑起一周三期报纸的出版,采访写作量可想而知。但那时,满腔热血,浑身是劲,累并快乐着,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创业。正因为有此段努力,在离开开发区的时候,我买了房(虽是按揭的二手小两房)、结了婚,算是在广州成了家、立了业。
  所以,我不再认为,创业精神今不如昔。只能说时代不同,创业精神的体现有所差异。过去是敢为天下先的打破旧制度、冲破旧观念,而现在,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立新、创新,但殊途同归,都是激情满怀,都是干事创业。
  向所有创业者致敬,你们是时代的勇者,你们是开发区的英雄。
(作者:广州市台联职员)

来源:创业导报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粤ICP备12036201号-1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