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提醒公司的同仁说:“too much technology oriented”。单纯地深究技术无益于制造。如果说技术是纵向构造,那么市场就是横向的了。例如汽车、电子、食品,以及住宅等领域。我一贯认为,必须同时从纵横两方面推进制造。
要说企业的纵向发展方向为何,我觉得首先要有“秘方”。比如说吃烤鸡肉串时蘸的调料,就有让人觉得“虽然不知道加了什么,但味道极好”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产品没有秘方,就没有竞争力。
在我还是三菱化学媒体社长的时候,由光盘、DVD构筑起来的业务模式是只要控制住了色素技术就能控制整个行业。无论是光盘还是DVD,制造时都只需在聚碳酸酯上涂抹色素,也就是模块式(组合型)产品。单靠制造提高收益非常困难。
但是,如果色素是秘方,它就能左右整个业务。方法是进行标准化,形成不使用这种色素就无法达到DVD-R标准的构造。如果不加入这种技术上的约束力,市场转瞬之间就会被台湾、印度、中国大陆夺走。
我们从事多种领域的制造业务,深知秘方作用之大。最典型的就是药品。只要拥有强大的专利,谁都无法模仿,可以独享市场10年。
这些讲究秘方的业务一般都是业务量小,但利润非常高。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著名的化学研究成果,技术内容公开,工艺、催化剂也都是世人皆知的业务,那么谁都 能来分一杯羹,利润虽低,但在产量上具有甜头。那么,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呢?我们的做法是二者兼顾。由于二者都存在风险,因此,为了实现两者平衡发展,不能 拘泥于某一方。
选择与集中是技术的“出口”
——化学厂商不需要实施选择与集中吗?
当然一个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综合化学厂商有业务范围涉足过大的趋势。啤酒商做啤酒、汽车商做汽车,公司给人的印象和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确定死了。汽车有几万个部件,而我们的商品本身也有几万种。我认为,这也是带了企业名称中有“化学”的产业的一种归宿。
目前虽然有很多批评指责综合化学厂商的业务不够集中,利润低,但目前的做法也许会对今后有促进作用。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重大科学发现的时代。
打个比方,新药开发出来的概率越来越低。然而,研究开发经费却“蒸蒸日上”。化学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在上世纪50~60年代新品种辈出,现在却 几乎没有。至于物理,自从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电理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基础性发现。半导体只是其延伸,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技术。在这种 情况下,要想创造新价值,只有组合核心技术。
所以我觉得,应该牢固并且广泛地掌握各种核心技术,只在出口部分进行集中。那么是否是说就需要开发所有的核心技术呢?也并非如此。自身的长项 当然要抓紧,弱项只需委托外部。依靠外部资源即可。但是,作为最终成果的商品要自行制造,不足部分再依靠外部资源。研究也可以依靠外部资源。
最重要的是业务的出口,要保持业务出口不动摇。技术必须靠市场主导。产品有好的技术就能畅销的说法已经被逆转。研究成果的生杀大权最终由下游 掌握。也就是说,设计出口并专注于此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一种优秀的核心技术,相关的部分虽然自身不具备,也可以借助其他公司的力量,我们必须能够预测 二者的结合能给成品带来怎样的价值。
摘自日经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