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一处占地广阔的大型工厂,为巴斯夫(BASF)工作的工程师们正在实施一项雄心勃勃计划的最后工程。由这家德国化工制造商和中国能源集团中石化 (Sinopec)共同组建的这家合资企业即将获得9亿美元投资,旨在未来3年将产量提高25%。巴斯夫希望这家合资公司能够很快与其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巨型生产设施相匹敌,成为其全球业务的聚焦点。
但巴斯夫亚洲业务主管马丁•布鲁德姆勒(Martin Brudermüller)表示,除此之外,南京业务还将注重积累相关专长,将中国著名的低成本与新的设计和生产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如果归结到计划上,这将包括从巴斯夫全球业务中引入思想,并将其与巴斯夫6000多名在华员工(包括100人的研发工程师团队)提出的理念结合起来。
布鲁德姆勒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成熟,我们需要采用这种方法。“我们许多(在华)客户正从抄袭的思路转向(强调)更具创新性产品的理念。这给我们带来了压力,要设计更为高级的材料,以满足需求。”
巴斯夫的南京战略体现出一种更广泛的现象。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并列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以产量衡量),而如今正经历着一段较为微妙的时期。中国正成为制造业理念的一个巨大试验基地,利用中国及全球工程师和开发人员的努力,巩固中国在低成本生产方面的现有优势。
战略公司麦肯锡(McKinsey)北京办事处董事何杰明(Jimmy Hexter)表示,那些解决了如何最有效地做到这点的公司(通过“网络”方式把不同国家的不同集团高效联系起来)将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他表示,这些公 司会发现,它们正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能够富有竞争力地在中国和全球其它地区向前推进——在这些地方,把高水平的复杂技术与低成本结合起来相当重要,而这 意味着这包括全球任何地方。何杰明表示:“企业将发现,他们必须在中国取胜,否则它们将面临在全球市场中失败的风险。”
荷兰电子产品集团飞利浦(Philips)中国区总裁张玥(David Chang)表示,过去4年,对于制造商而言,中国成为一个更为稳定的市场。张玥指的是,他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更为尊重(这意味着西方企业不用过多担心中 国竞争对手抄袭它们的思想),在环保以及聘用和解雇员工等领域,政府规定更为严格,执行更为有力。张玥表示:“作为一个制造业国家,中国已变得更为成熟、 透明,也更容易预测。”
此外,外界日益预期,在今后两年,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继续健康增长,而西方经济体则会恶化。
直到最近,中国才崛起成为一个制造业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咨询公司Global Insight称,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去年,这一比例已升至14%,令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量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与日本并 列。这两个国家都远远落后于美国(2007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四分之一),但远远超过德国和英国,这两国的比例分别降至7%和3%。
中国的制造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尽管中国的薪资经过了一个强劲上涨时期,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较德国和美国等高工资国家低95%。在中国,很多制造业产品的成本较高工资国家低10%至30%,这令在华制造商获得了一个巨大竞争优势。
即便如此,在华公司高管也担心,低成本战略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日本电子产品电容器专业生产商尼吉康(Nichicon)旗下的无锡工厂主管Minoru Yokota表示:“2004年,我们中国工厂和日本工厂的(薪资)差距是1:10。如今是1:7。”无锡位于上海附近。
在华制造企业(包括国内公司和外来投资者)一直关注于科技和设计的一个原因,是成本不断上升。史蒂夫•贝尔塔米尼(Steve Bertamini)表示,这些努力基本上相当成功。贝尔塔米尼刚刚辞去美国工业集团通用电气(GE)中国业务负责人的职务,担任英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消费产品主管。渣打银行的很多业务都在亚洲。贝尔塔米尼表示:“过去4年,中国制造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已大大改善。我们的零配件供应商所证明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希望,未来5年内,在华制造商将有能力供应该公司制造业零配件全球需求的16%左右。之所以有如此希望,一个原因是中国供应商日趋成熟先进。目前的比例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贝尔塔米尼表示,如果通用电气能够在中国和其它国家的零配件供应商与其产品开发员工之间实现最佳联系,该公司将从使用这些低成本零件中获得最大好处。届时,从开关设备到医用扫描器,通用电气在全球生产和销售一些产品的竞争力可能会大大提高。
“所有人都认为,尽管这些低成本产品在技术上不如美国或西欧的高端产品那样先进,但它们基本上符合新兴经济体消费者和工业用户的利益,”贝尔塔米尼表示。“但实际上,利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产品在高成本国家也有大量潜在客户。”
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