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业”,指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已跨越“创业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企业。业内专家认为,这类企业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保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代表了开发区未来。基于这种认识,我区近日出台了《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试行办法》(以下简称《扶持办法》),形成了认定、培育和支持瞪羚企业的完善机制。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区内瞪羚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机遇。
知识城金发科技碳纤维项目
相关链接
瞪羚企业特征
“瞪羚企业”一词源自硅谷,指已跨越创业死亡谷进入高成长阶段的企业。瞪羚个头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瞪羚企业,不仅年增长速度可以轻易超越一倍、十倍、百倍、千倍以上,还可以迅速实现上市募集资本。
瞪羚企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成长速度快:凭借优势实现井喷式、裂变式增长;二是创新能力强:研发原创性技术,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三是专业领域新:把握细分产业领域,从价值链高端切入;四是发展潜力大: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小巨人或者隐形冠军。
谋定未来,引入智库制定瞪羚计划
“瞪羚企业”像善于跳跃、奔跑的羚羊一样,个头不大,但跑得快(增长速度快)、跳得高(创新活跃)。这些企业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十倍、百倍、千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瞪羚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关村、滨海新区、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苏州工业园等园区已领先我区一步实施了“瞪羚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有关专家分析,区域发展突围取决于区域发展个性化是否突出。已有的存量大企业聚集着各类资源和产业链,是区域个性直接体现,而崛起中的流量瞪羚企业是区域个性根本体现。当大量瞪羚企业出现在产业价值链某一环节、领域时,表明该地区出现了细分的产业模块;当同一领域中出现大量瞪羚企业,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先兆;而大量瞪羚企业出现,就意味着各类资源快速流向新兴产业、新型模块、新型业态。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说,这种潮流是区域最具革命性的力量。
在存量大企业方面,我区已有相当积累;但在流量瞪羚企业方面,我区与其他先进地区还存有相当的不足。为制定好“瞪羚计划”,我区特别委托国内知名战略与管理咨询机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对北京中关村、武汉等7个相关城市地区“瞪羚企业”发展、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中国瞪羚企业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同时参考中关村等地做法制定了我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试行办法。据区科信局相关人员介绍,“我区此次出台的这份文件,集中了目前国内其他地区相关政策的优点,比较具有前瞻性。”
针对当前我区发展形势和困境,《报告》尤其强调,瞪羚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瞪羚企业带来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具有重构产业链环节的巨大力量,是打破既有市场格局的重要途径,为激活市场,尤其是传统垄断市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经济时代,应将工作重心聚焦于瞪羚企业,抓“瞪羚”就意味着抓增长,抓“瞪羚”就意味着抓新经济的未来。
瞪羚起步,亟待政策、资金扶持引导
近年来,我区在项目、人才和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的带动下,聚集了一批包括视睿、视源、励丰、飒特和金发科技在内的100多家创新驱动高成长性企业。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实现经营业绩逆势上扬,其中视睿电子、飒特电力、泰联电讯等企业的产值增速都超过100%,成为全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以视源电子为例,这家致力于平板电视系统集成产品开发和内容服务提供的电子企业,2005年成立,2012年产值已达21亿元,创利税4500万元,预计2013年实现产值3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30亿元,创利税约7500万元。而成立于1997年的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文化创意行业的翘楚,2012年产值高达20771万元,净利润3244万元,总税收值2409万元。
扶持区内瞪羚企业迅速崛起,无疑是我区当前保增长、促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这些高成长性创新企业来说,也亟需政府加快、加大扶持和政策引导,聚集更多产业、金融、创新资源和优势。
【针对性扶持】
技术、金融、智力全面对接
为了让《扶持办法》促进效应事半功倍,我区对瞪羚企业培育选择范围、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在企业选择范围方面,主要侧重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环保、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除产业方向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扶持办法》在培育企业选择条件上还突出三大指标:一是成长速度快、税收和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良好的高成长性企业或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期企业;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队伍和科研设施条件完善;三是核心管理团队优秀,企业核心管理团队或领军人才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企业家精神。
《扶持办法》还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企业,根据年产值、增长率、研发能力进行了细分,针对企业所处阶段、特点和发展需求,集中政策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更好的扶持效应。据介绍,《扶持办法》划分了四大类型,一是高增长的生产性科技企业,这类企业要求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二是高增长的科技服务业企业,这类企业要求年营业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连续两年增长超20%,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研发能力;三是具有高成长性潜力的科技企业;四是我区引进和培育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层次人才项目。
区科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这些“瞪羚企业”,我区将在创业融资、人才引进和激励、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上市和更快发展。根据区“四个100”计划,拟每年重点培育不少于100家企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群。到2015年,实现重点培育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形成上市后备企业50家以上。
另外,科学城围绕“世界级研发中心”目标,引进发展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和国家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到2015年,聚集2000家创新型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类似《扶持办法》这种由地方政府为创业企业提供的普适性支持政策还远远不够,专家在《报告》中建言,还应重点围绕瞪羚企业发展的价值链条,各相关部门应集成政策资源,倾全区之力培育“瞪羚”,展开与“瞪羚”技术对接、金融对接和智力对接,这样才能让瞪羚企业带动区域经济更加轻盈地腾飞。
他山之石
瞪羚企业发展案例
中关村:“瞪羚”最活跃区域
“高技术创业+全球链接”是中关村发展“瞪羚”的最大特色。自2008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内企业总收入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其中,计算机和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构建了完善的生态产业集群,孕育出大量富有生机的“瞪羚”企业。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不断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潮流。
宁波:打造天使之城
“依托民营经济+鼓励创业+扶持新兴产业”是宁波发展“瞪羚”的特色。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设计、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和新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瞪羚”,在新材料的若干细分领域培育原创新兴产业,通过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和一批具有骨干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千万平米孵化“瞪羚”
“创业孵化激活科教智力资源+放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是武汉发展“瞪羚”的主要特色。武汉·中国光谷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正是借助光电子产业的优势,武汉市承建了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而带动了武汉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
深圳:促进“瞪羚”竞合发展
以战略转型为统领,以聚合科教智力资源为着力点,统筹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企业竞合发展,是深圳发展“瞪羚”的特色。深圳通过打造技术共享平台等方式,深入推进企业间合作,有效降低区域内耗,实现区域技术溢出。目前,深圳初步构建了“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走上了新经济发展之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既包括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A8音乐、大族激光、金蝶软件等行业龙头,也包含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苏州:发挥集群效应
“一流的产业集群+庞大的产业基金”是苏州发展“瞪羚”的特色:苏州是依靠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城市之一,目前拥有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及昆山高新区三大一流的产业集群集聚区。苏州充分利用集群的环境优势,大力引进培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等特点的重点项目及创业项目,积极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为瞪羚企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