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现在一致同意在2050年之前,使CO2排放量减少到目前的一半左右,以遏制未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上升。人类每年排放的CO2约为260~270亿吨,超出森林和海洋具有的CO2吸收能力约150亿吨。因此,大气中的CO2浓度逐年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了目前的380ppm,最近仍在以每年2ppm的速度持续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与地球的平均气温息息相关是现在的全球温暖化学说的依据。另外有说法称: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几乎不会减少,在500年后仍然会残留22%左右。这给人们造成了不尽早减排,地球就无法复原的担心。
还有意见认为,要想在2050年之前使排放量减少到目前的一半,同时又不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设定70~80%的减排目标。并且,鉴于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目前的1.5倍——约90亿人的预测,人均排放量目标需要设定为相当低的数值。
单从技术上来看,这一CO2减半蓝图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如果大量建设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电站;把火电站转换为核电站;普及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降低电视和空调的耗电量;用LED照明取代白炽灯;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资产,组合本站曾经大量介绍的新技术,也许还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由于实际上减排需要庞大的成本,在社会构造不做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在日本,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还是火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的8~10倍。那么,解决成本问题就万事OK了吗?找到廉价的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等措施确实能够减少CO2排放量。但只是这样的话,人类的能源使用量并不会有太大变化,也许还会随人口增长而增加。
我们的生活习惯依然依赖于能源,随着工业生产持续增加,铁、塑料和硅的使用量增长,总有一天,地球的资源将耗尽,并被垃圾所覆盖。不仅如此,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水和粮食也将出现短缺。就算我们设法阻止了CO2浓度的上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转换思维。
以LCA(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提倡独特的环境论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安井至这样说过:“在去年6月于德国举行的峰会前后,世界的观点从之前的‘经济与环境双赢’转变为了‘环境与经济双赢’。也就是说,人们从此前‘发展经济是人类的目的。为减轻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采取措施’的观点转变为成了‘把保护环境看作首要课题,在这一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这类似于马拉松的折返点。最初折返的是北欧和德国,以及英国等。之后,其他的欧盟国家也大体抵达了折返点。跑在发达国家末尾的是美国,其前面则是日本和加拿大。”
安井所说的“马拉松折返点”是指是否意识到了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的允许范围。全球变暖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果。能源、粮食、水等所有生活资源缺乏的时代很可能同时(或提前)到来。下面是美国环境学者Lester Brown著作中的一节。
“中国经济如果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31年,人均所得将与2004年的美国处于相同水平。假设到2031年,在人口达到14亿5000万的富裕的中国,人们的消费水平与2004年的美国人基本相同的话,将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以下为摘要)
■2031年中国的谷物消耗量将达到现在全球谷物产量的约2/3。
■中国的纸张需求量将达到3亿500万吨,相当于现在全球产量的2倍。
■中国将日均消耗9900万桶石油。现在全球石油产量为日产8400万桶,而且无法增产。
■如果中国像今天的美国那样,4人拥有3辆汽车,那么全国汽车总量将达到11亿辆,大幅超过现在的全球汽车保有量——8亿辆。为这些汽车铺设一般道路、干线道路和停车场所需的面积与中国人的主食——稻米的种植面积基本相同。”
变革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一谈到环保问题,话题总会趋于沉重,笔者希望在给予技术变革更大期待的同时,讨论未来前景。但是,只靠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为数众多,因此,在讨论中最好涉及社会构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变革的相互作用。
详细内容笔者将从下篇文章开始介绍,我们目前正面临百年一遇的汽车技术变革期(从发动机驱动向电驱动转变)。在之后的10年、20年之间,汽车将出现惊人的发展。而我们能够幸运的见证这一时期。
笔者预感,未来时代的汽车将不能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一语概括,而是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从开发未来环保车的汽车厂商的介绍来看,此类主张正在逐渐增加。
这大概是出于燃料电池车的实用化(量产化)进展太慢,厂商急于寻找替代方案的结果。混合动力车、插电混合动力车、柴油车、生物燃料车、燃料电池车、氢 发动机车等都在平行推进之中,再细分的话,串联混合动力车等也在讨论之中。另外,除了4轮4人座箱形汽车以外,各厂商还在研究2人座及1人座的摩托式汽 车。铝、塑料车身当然也在研究范围之内。
之所以出现如此多样的环保车提案,是因为与历经百年的发动机驱动技术相比,所有环保技术都存在缺点。但是,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没有化石 燃料的环境社会将无法长存。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后也将趋于多样化。如果上下班时不想开4人座轿车的人有所增加,那么将会产生1人座、2人座汽车的需求,也就需要相应的环境技术。最终存留下来的,将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在进入“短缺时代”之时,汽车厂商需要尽可能推动“种类”的多样化,为必将到来的自然淘汰做准备。只能大量生产箱形汽油车的20世纪型厂商将被淘汰掉。
对于环保问题,从大方面进行考察当然重要,但是在一条条技术途径中探索未来也不失为一项有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