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岸直航的禁令,加上台湾对大陆公民的不欢迎态度,也使跨国公司不愿在台湾增加的员工和区域部门。多数分析师预计,这种局面在马英九治下将发生改变。苏廷瀚表示:“台湾将向大陆资本和民众开放,这样台北可以成为大中华地区的一个服务业中心,就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样。”
并非每个人都持这种乐观看法。“我认为(与大陆的关系)不是主要问题,”瑞银(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吴德恺(DuncanWooldridge)表示。
“台湾已经是世界上与大陆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韩国和日本均存在国内消费疲弱的问题。为什么只有台湾应通过密切与大陆的 关系来改善呢?”他预计,马英九这届政府将享受一个“蜜月期”,但从更长期的角度而言,它将无法满足市场的预期。
马英九强调,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只是其经济政策议程的一个方面。作为补充,他还将努力推进其它双边及地区贸易协议,并计划通过一项规模为4万亿元新台币(合133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来刺激当地需求。
不过,释放台湾从其与大陆强大贸易及投资联系中获取更大益处的潜力,仍是未来时期一个关键的心理驱动力。吴向红认为,香港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个宝贵的范例。“1997年回归后,香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为当时有人觉得香港将在大中华区被边缘化,”她表示。“尽管存在不同,但这也是台湾目前面临的问题。”
在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后,香港的命运发生了转变。该安排允许香港的银行投资内地银行,并准许内地一些省份的居民赴港旅游。就台湾而言,经济学家表示,主要的影响可能来自于以下情况:企业放弃以往那种不愿在当地投资的态度,因为在预计台湾的吸引力将上升的时候,税收变动和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影响了大陆的投资环境。“签署CEPA后,香港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了6%至7%,高于2003年以前的3.5%至4%,预计台湾也可能出现 类似的效果。”
台湾人目睹了台湾从威权的一党制转变为亚洲最具活力的民主政体,他们可不愿意拿台湾与香港作比较。因此,这种比较无法超越纯 经济学的范畴。自1987年解除戒严令和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民主以来,台湾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份。目前,岛内只有极少数人接受未来与其强大的邻居统一的想法。
马英九认为这些曲折是让选民接受自己的必要条件,这证明了目前这种新身份何其根深蒂固。在竞选初期,马英九曾表示,其政党的长期目标 仍然是最终实现两岸统一。但眼下他的立场是: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民进党提出,多次遭到了北京方面的强烈反对。他还强调,自己不会就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而只会围绕如何处理双方的敌对展开谈判。
国民党代表表示,该党目前和未来的重点都是台湾的权力,而非在未来统一后中国的角色。台湾国立政治大学(NationalChengchiUniversity)政治科学教授何思因(HoSzu-yin)表示:“即便在马英九之后,也很难想象任何国民党政客会认真考虑统一问题。”何思因也为国民党工作。
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主要区别,可以描述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差别。民进党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的一党政体,该党公开鼓吹台湾独立。过去,国民党试图给 台湾施加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并坚持其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但自从为了政治上的生存而进行民主化改革之后,国民党已转向了中间路线。“我们也爱台湾,但我们是以一种现实的方式来爱。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财富,就没有权力,”何思因表示。“经济实力就是台湾存在的理由。”
这肯定与大陆的长期目标有所不同。台湾的两岸关系知名专家之一、中国文化大学(ChineseCultureUniversity)教授蔡玮(GeorgeTsai)表示:“大陆领导人希望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实现和平统一。”但他认为大陆领导人眼下是满意的,因为马英九已经表示,他这届政府不会考虑正 式独立问题,这令大陆领导人感到安心。因此,北京与台北之间新的开始可能远不止商业方面的问题,即便这不会将台湾推上统一的道路。
蔡玮表示,到马英九首个任期结束前,大陆与台湾可能会实施一些构建信心的措施,例如交流武器部署和军队调动的信息,以及建立军方之间的沟通渠道,以降低爆发冲突的风险:“这对另一个4年(任期)来说是个好的开端,远远超越了1949年以来所实现的任何成果。”
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