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扩张往往是从临近区域开始,但是早期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都位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就近“圈地”往往难以实现。同时,发达地区的开发区转型升级任务更重,为入驻项目设置的门槛自然更高。这种情况下,“飞地发展”——远离原有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新园区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在江苏盐城和浙江海宁两地“飞地发展”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十,并且是十强中面积最小的开发区,成为“飞地发展”的成功范例。

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飞地发展”腾龙换鸟,促进了转型升级
典型代表:漕河泾新兴产业开发区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1991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实行开发区、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规划面积14.28平方公里。2011年漕河泾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33亿元,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名列第二。
2009年3月,漕河泾开发区盐城分区签约启动。该分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由漕河泾开发区与盐城开发区合作共建,合作园区总面积达10.5平方公里。
同年12月,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也正式启动。海宁分区坐落于浙江省级开发区——海宁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定位为新兴技术产业园区。
控股经营 跨省拓展破解用地“瓶颈”
作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漕河泾本部仅有5.9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在20多年发展中几经扩容,陆续在上海拓展了浦江、临港、外高桥、松江、康桥、奉贤6个园区,但是总面积也仅有14.28平方公里,仍无法满足发展用地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通过摸索,漕河泾开创了独特的走出园区本部,到长三角寻求空间的“飞地发展”新模式。盐城和海宁两个分区的设立增加了2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分区开发建设主体是漕河泾与盐城开发区、海宁开发区合资组建的公司。以海宁分区为例,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前期投入资金一亿元,漕河泾开发区占55%股份,海宁方面占45%。
在外人看来,“跨省拓区”步子迈得宽,实施难度大。但在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海宁分区董事长陈青洲看来,跨省设立分区却是一种必然。除了现实的土地考虑以外,海宁分区的成立也是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对于漕河泾而言,主动融入和服务好长三角和全国,并拓展国内外合作新空间是必然趋势。”
从2009年启动到现在,充足的土地供应使得漕河泾在招商引资中选择余地更大,一批在本部难以布局的项目得以落户分区,两个分区的发展都十分迅速。海宁合资公司今年3月还实现增资,总注册资本达到了两亿元。
跨省市进行资本、管理、品牌全面合作,漕河泾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肯定。“国家开发区经过20多年发展,现已进入了整合阶段。目前,同一个省的两个园区间的整合总体来说比较多见,但像这样发生在两个省市之间的园区整合,就比较少见。”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刘培强认为,漕河泾设立分区的做法在全国范围都有一定引领意义。
腾笼换鸟 转移落后产业完善配套
除了破解土地使用困局的现实考虑,设立分区还为园区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进行跨区域产业转移升级,既发挥老国家级开发区的先发效应和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又促进本部区域产业升级,突破开发区发展的资源瓶颈。”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副总经理吕鸣表示,在“腾笼换鸟”、提升产业能级的同时,腾出来的鸟儿不能简单地放掉,而要区别对待。
“落后的产业要毫不留情地淘汰;对不符合本部定位,但依然有发展潜力,且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一环的企业,要用心呵护;对本部放不下的鸟儿,要积极为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建设‘飞地园区’,引导鸟儿从本部转移到分园,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法国佛吉亚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自入驻漕河泾以来,陆续将生产基地、亚太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迁入开发区。2011年,企业想扩大规模,建设汽车座椅机械调解装置产品生产基地,但是漕河泾在上海的园区都承载不了这一项目。多方协调之后,这一项目顺利落户盐城分区,佛吉亚的部分产品还能直接配套当地的东风起亚公司。“佛吉亚找到了客户,拓展了市场;东风起亚完善了产业配套;漕河泾实现了产业链整体布局;盐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皆大欢喜。”吕鸣说。
佛吉亚公司副总裁夏欣跃也表示:“在盐城至少有15%的人力成本优势。这样的地方我们不是很熟悉,但是漕河泾开发区从土地到厂房建设,到配套服务都非常好,我们信任娘家人的服务。”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已经累计向两个分区推荐招商项目50多个,大部分是产业转移项目,既实现的自身的转型升级,又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品牌输出 优化服务提升无形资产
与天津、广州等地典型的“政府开发”模式不同,漕河泾开发区实行的是“公司模式”,即由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统一负责开发区开发建设,行使市政府授权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决定了漕河泾开发区不能完全依靠政策,必须主要依靠品牌和服务去吸引项目落户。因此,漕河泾对于品牌的塑造一直是不余遗力。
漕河泾开发区成立有“开发区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品牌和商标培育工作。漕河泾将“创新服务”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不断完善品牌内涵。2002年,漕河泾开发区还完成了视觉识别系统(CIS)的建设。
分区的设立也使得漕河泾品牌的辐射范围大为扩展。漕河泾开发区对外派出管理团队,输出“漕河泾”品牌,都挂漕河泾开发区的牌子。由漕河泾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共同出资组建公司,是海宁分区惟一的开发和经营主体。漕河泾开发区盐城分区,也采取和当地合作的模式,漕河泾开发区是控股方。
统一品牌、跨区布局、走出去的“漕河泾”,输出品牌的同时也输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才。现在,漕河泾有一批员工,往返在上海、盐城、海宁之间,把本部的管理经验输出到“飞地园区”,在当地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到本部接受培训。
2009年,漕河泾开发区商标获评“上海市著名商标”,这也是上海众多开发区中第一个著名商标。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桂恩亮还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将实现从“上海市著名商标”向“全国驰名商标”的飞跃,各分区品牌将保持一致性,通过实施统一品牌下的大招商,进行整合资源和产业链分工,提升整体竞争力。
记者观察:品牌是生产力、竞争力
在漕河泾“扩容”实践中,注重品牌输出是一大亮点。在实现土地面积扩展的同时,漕河泾通过品牌和理念的输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进而增强了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纵观国内的开发区,有很多都像漕河泾一样,不余遗力进行品牌建设。如天津开发区衍生的“泰达”品牌,苏州工业园区打造的“圆融”文化等。广州开发区在多年的建设中也形成了独有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但与前面提及的几个开发区相比,在品牌建设与输出,尤其是品牌视觉符号输出方面难免“相形见绌”。
“品牌”就是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有了凝聚力和扩散力,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发展。过去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企业才需要进行品牌建设,但在现代竞争中,下至企业,上至一级政府,都需要进行品牌建设,开发区也不例外。开发区进行品牌建设不仅能够吸引大企业、大项目的落户,使投资环境价值提升,还能吸引人才,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集聚和合理配置。
事实上,就品牌建设而言,我区已有充足资源,如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一站式”的企业服务、成为“羊城新八景”的园区等等。如果加以整合,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增强竞争力,擦亮广州开发区“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