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区科技工作取得开门红,区财政2011年安排科技发展资金2.65亿元,获得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6亿元,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3.7%,比全省、广州、深圳都高。去年我区成立科信局专门主管科技及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未来几年,我区科技工作的思路及主抓的工作有哪些,如何以科技创新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区科信局有关负责人就此进行了剖析。
去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协广东中心落户知识城
推动科技创新再发力
“科技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2011年8月,我区正式组建科信局,主管全区科技、知识产权、信息化、金融管理等工作。这一年,我区围绕加强科技创新,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科技招商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推动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据区科信局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区科技工作今年将以“两城一岛”为依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四大工程”。“一是科技政策大梳理,凸显环境和吸引力;二是创新平台大搭建,凸显功能和创造力;三是龙头项目大引进,凸显效益和带动力;四是国际合作大拓展,凸显视野和辐射力。”
根据区“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将进一步由目前的3.7%提升至4.3%。区科信局局长孙学伟分析说,“从3.7%到4.3%,虽然从数字上看上升不到1%,但是由于我区GDP基数较大,实际增加的数额也非常大。正由于有这么大投入,很多高端项目才愿意进驻我区。”
“目前,不少科技政策到今年7月份将到期,届时我区将推出经梳理后的更完善的政策系统。”据介绍,我区当前正与英国、以色列、美国等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探索中外科技合作模式。
抓新兴产业 建龙头基地
近年来,我区抢抓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两城一岛”开发建设机遇,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和产业的依托下,我区成功申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广州新一代通信设备和终端产业基地、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区,并成为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广东省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和广州市两化融合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创新驱动的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格局。
“全区科技和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区‘十二五’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基础”,据孙学伟介绍,接下来几年,我区将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技术领域,选择一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开展研发和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技术支撑。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必须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植自己的核心技术。”孙学伟说,“区“十二五”规划突出强调要培育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和三大500亿产业集群,将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筑巢引凤 创人才特区

我区在美国亚特兰大成功举行科技领军人才恳谈会
近年来,我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聚集,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我区正在建设‘院士工作站’,而多年前广州很难吸引到院士,究其原因是当初广州在技术人才队伍、产业链、创新平台等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尚不成熟,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没有配套条件。目前,我区创新创业环境初步成型,在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相信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能把我区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孙学伟表示。
在吸引国内高端人才的同时,我区还广泛开展国外招才引智活动。2011年,先后组织引才小组赴美国、欧洲举办多场广州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恳谈会,吸引高科技项目50余个,为我区积累了宝贵的海外引才经验。“2012年,我们将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编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试行人才出入境、股权激励等特殊政策,形成人才柔性利用、综合评价、交流互动等良好机制,完善企业家及高端人才服务交流平台。”
破解瓶颈 树自主品牌
我区科技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中关村及深圳、武汉、苏州、天津等区域相比,存在着科技人才供给不足、核心技术欠缺与自主品牌少、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欠缺、科技投入总量仍然偏低等问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我区科技发展也面临新挑战。从客观方面看,中小企业创新遭遇垄断阻碍、融资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众多困难和问题,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发展。从主观方面看,创新文化的环境氛围比较欠缺,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功利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较为严重。
当挑战作动力,视不足为方向。据了解,我区今后一个时期将以“双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全面提升开发区制造、推动开发区创造、拓展开发区服务,打造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此,我区正在加快推进广州股权投资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审协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广州一直拥有‘亲商重商’的良好环境,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孙学伟说,我区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快企业R&D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产品和技术专利;更加重视原始创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观察:推动科技创新重在苦练“内功”
既要管好用好科技资金,建好高科技产业基地,还要下大力气引进高端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科技工作在当前可谓“千头万绪”,任务繁重。然而,我们也应为有做不完的科技工作而庆幸,与“无从下手”相比,有头绪至少说明我区科技创新水平已具备相当基础,而正处在一个有待全面完善提升的阶段。
纵观近20年来我区科技发展,从科学城一个载体到“两城一岛”,从“孵化器”到“加速器”二至五期建设,从高新区一块“牌子”到推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从单个企业的实验室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从设立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到开展“中英科技桥”项目……我区科技工作在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中外合作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而这些无一不是围绕提升区域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展开。
可见,科技发展关键在苦练“内功”,提升区域创新条件和环境。正所谓“筑巢引凤”,只有打造了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重大高端科技项目、国际一流科技人才才能对我区青睐有加,“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才能有坚实基础。
除了短期能见效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提升区域的创新条件和环境最根本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使我区具备更强的原始创新能力,逐步从技术、专利的引进地变为技术、专利的输出地,而在创新技术及思维上的输出更突出体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我区高端创新载体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区要一如既往地专注提升区域创新条件和环境,为实现创新开萝早日腾飞打造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