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新区申报建设方案全国首个通过专家论证,有望跻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本报讯 广州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科技创新是首要努力方向。记者昨日获悉,广州高新区申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日前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专家组论证,将上报国家科技部,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的高新区。
国家科技部于去年8月宣布启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将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选择10个作为试点园区。广州高新区随即迅速启动申报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担任组长的广州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领导小组。
另外,广州高新区内的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专家评审,金发科技等5家企业有望获评基地首批骨干企业,按程序该新国家级基地将于今年上半年挂牌。至此,广州高新区在被评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又将增加国家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
未来3年投200亿建设科技园
据悉,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园、广州国际生物岛组成的广州高新区,目前正在和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竞争申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广州高新区的申报方案日前通过科技部专家组论证,同意上报国家科技部。
笔者从方案中获悉,方案涉及“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企业加速成长”、“促进集群创新发展”、“完善园区环境建设”以及“优化园区治理”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值得关注的是,广州高新区力争在2010年前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 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2010年前,高新区管委会及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计划对科技园总投入200亿元以上,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设立种子基金、科技项目各种配套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基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
同时,以此为引导,积极动员吸引社会力量公共参与科技创新,重点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在建设期间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元,并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高效管理使用好各项创新发展基金。
另外,积极利用与香港邻近的区域优势,加强粤港合作,如“积极引进香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粤港创新合作互动平台”等。
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园区产值4成以上
笔者昨日独家获悉,广州高新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专家评审。至此,广州高新区在被评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又将增加国家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据悉,高新区将按照专家意见上报材料,按程序,该新国家级基地将于今年上半年可完成挂牌工作。专家组认为,广州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未来之窗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广洋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自实业有限公司、荷力胜(广州)蜂窝制品有限公司5家企业符合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的条件,建议认定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据悉,广州高新区预计2007年工业总产值245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估计615亿元左右,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5%以上。目前,高新区有新材料企业150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有12家,超亿元的有34家,涌现出如金发科技等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的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局面。根据规划,高新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将重点发展汽车环保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
书记访谈
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委书记薛晓峰:
开发区要勇于“开”向一流园区
广州开发区23年创业史表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开发区之魂,是立区之本、发展之源。新形势下开发区、萝岗区要争当排头兵,仍要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寻求新动力。“自胜者强”。首先要敢于向自己“开炮”、自己战胜自己,这就必须努力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看齐,勇于“开”向国内外一流园区。
继续解放思想要志存高远、取法乎上,进一步“开眼看世界”。对内,要盯着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等奋起直追;对外,要加强对诸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区和法国索菲亚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学习研究,并与他们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要通过提升“开发区制造”,推动“开发区创造”,拓展“开发区服务”,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严格用好、管好每一寸土地,不断强化“人均”意识,不断提高经济技术开发的单位面积“亩产量”,继续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形成头脑灵光、心脏有力、肢体健壮的产业结构。在新城区建设方面要强化精品意识,对历史负责。在城市定位上要立志建成 “两个适宜”样板城区;要在心目中牢固确立一个大写的“人”字,把萝岗新城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最大民生和最重要的民心工程。要在考量城区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承载力方面用足心思、铆足后劲。
专家意见
从全球聚集人才
孙万松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处长)
广州高新区要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需要不断学习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要从全球范围内聚集人才,建议打造一个综合性、跨区域的人才服务平台。目前我国人才流失很严重,广州高新区应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硅谷等一流科技园区的人才,把他们吸引回国。
目标要远 内容要细
吴茂芹(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广州高新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自主创新创业的基础很好。该建设方案体系比较规范,跟广州高新区发展的实际结合紧密。分析问题视野比较开阔,制定的政策措施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超前性和创意。
在分析高新区的优势方面,在横向比较方面有待加强,将广州高新区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园区相比较,广州存在的差距在哪里要更明确,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制定总体目标上,定位比较切合实际,但对2015年的目标只有一个总体的描述,希望将目标更具体化,最好制定出一个规划蓝图,让人清晰地看到 2015年的高新区是什么样子。在具体目标上,要补充现在的数据,今天的指标是多少,认清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以人才为第一竞争力”的提法值得商榷。
要围绕“人”做文章
刘棕会(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广州高新区工作效率高,目前已经向市政府提交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待议稿)。该方案的特点是坚持了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方面的融合。
这一建设方案抓住了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律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对两个规律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对政府角色的定位上,把握比较到位,政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但是在如何突出人的作用上要加强,人的因素是自主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出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要围绕着“人”做文章。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是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应该把握的最大特点。
要加强园区文化建设
何志明
(国家高新区协会秘书长)
建设方案在发展战略、思想定位上是明确的,五大任务的确定符合广州高新区的实际,指定的措施能保障创新型园区的建设。如何加强对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建设方案中没有提出具体措施,让创业者认同这里的文化是很重要的。
人才是广州高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与国内部分高科技园区相比,广州高新区人才资源的优势还有待加强,需引进更多一流人才。
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可以从六大产业集群中进一步筛选,有所侧重的发展。例如可以大力发展生物健康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正日益扩大。
实施步骤
启动建设期(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成立广州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广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战略研究报告》和《广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向科技部申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全面建设期(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全面实施《广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实施方案》,每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完善建设阶段(2011年1月-2015年12月)。调整完善实施方案及政策措施,2015年全面达到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各项任务。
■解读广州高新区申报建设方案
发展蓝图
珠三角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该方案将广州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定位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动力源。其内涵主要表现为:
一是成为带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总量规模经济优势,占广州市经济总量的比例要大幅提升,从而促进广州市在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首位度的提升。
二是成为世界级科技研发与成果产业化基地。构建区域创新要素的富集载体,成为汇集、整合和利用创新要素的区域中枢,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创新集群,积极承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重大科技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在主导产业领域内形成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成为国内产业和全球产业价值链片断的“技术极”。
三是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地。以已引进的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为基础,发挥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激发本土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内资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内资与外资的创新竞争和协同合作中提高地区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
四是成为粤港创新合作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高度开放的经济、文化、制度优势,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粤港及国际间的技术与创新合作,使高新区成为全球创新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发展目标
2015年前形成5家百亿级高技术企业
2015年前,每万就业人口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不低于2000名;形成六大创新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全区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0.25吨标准煤以下。
到2020年,成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源地,成为全球部分产业价值链片断的关键技术源,引领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园区要聚集起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集群),具有强大的内生增长机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
资金投入
未来3年带动社会投资千亿元
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面建设期间(2008年~2010年),市政府引导,高新区管委会及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计划对科技总投入200亿元以上,同时,以此为引导,积极动员吸引社会力量公共参与科技创新,重点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人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在建设期间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元。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完善建设期间(2011年~2015年),视建设发展情况再增加科技创新投入。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高效管理使用好各项创新发展基金。
设立创新型企业种子基金。构建商业天使投资网络。高新区管委会引导,以中介机构为主体,通过建立天使投资网络、举办天使投资论坛、匹配投资介绍会、开展天使投资培训等方式,帮助初创企业与天使投资人的联系和沟通,吸引天使投资人投资高新区企业。
设立科技企业创业发展引导基金。从高新区科技发展资金中设立科技企业创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高新区管委会直接面向创业企业的种子资本投资,管委会所占股本比例不超过50%,按微利原则确定投资回报上限,在适当时候退出;用于面向私募投资者(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公司对区内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按照一定比例跟进投资。根据发展需要,扩大管委会现有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委托若干家有较高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创业投资公司管理,投资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
对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资助。对国家级科技项目提供100%资金配套,省级科技项目提供70%配套,市级科技项目提供50%配套,对留学人员企业获得创业资金支持的给予等额资金配套,对获得政府间合作的国外科技研发项目资助的给予不超过该项目资助金额的30%的资金配套。同时,对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发明人员予以奖励。
鼓励引进、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在全球吸引研发和创业型领军人才,每年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不少于2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带头人。每年组织对100~200名重点中小科技企业创业者进行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加大科技项目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产业价值链前端的创意、研发、设计、检测等环节高新技术项目以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制造项目,引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科技项目。
建设孵化器与建立“创业辅导”制度。在大力建设好孵化器的基础上,针对孵化期内的企业建立“创业辅导”制度。建立能够提供创业辅导的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咨询师等专家资源库,支持两种方式的“创业辅导”行为: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并在甄别“导师”资格的前提下,在一定期限内对创业辅导进行支持补贴;二是对创新基金支持的研发项目,由政府组织委托的导师提供创业辅导。相关支持费用在区科技发展资金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