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召开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和广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场考评总结会,12个区(县级市)汇报交流贯彻落实纲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考评会上,我区被评为2010年度实施《纲要》工作优秀单位。3年多来,我区按照《纲要》有关要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3月28日,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评估考核组实地考核我区
做强转型升级载体:全面布局谋划“两城一岛”
全面谋划知识城
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北区)是列入《纲要》的重点项目。在起步区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百日会战”和“千日攻坚”计划,8大项81小项基础设施建设按节点推进;坚持“企业先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获得市政府授予市级管理权限并设立了知识城管委会,争取省级管理权限、知识城条例立法、合资公司报批等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创新、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深化中新合作。我区深入开展国际招商,与新加坡腾飞科技园等64个高端产业项目签订投资(合作)意向书,为京东商城物联网基地及华南总部等14个项目安排了用地,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
优化提升科学城
目前已经建设生物、电子信息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成了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推进建设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加速器和100万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科学城已经成为省市重大创新项目的聚集地。在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一批创新项目的带动下,科学城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33.7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2.18%。今年上半年,科学城营业总收入1027.85亿元,同比增长16.27%。
深度开发生物岛
生物岛是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我区以建设世界级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基地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累计投资27.5亿元,按国际一流标准全面完成了全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3万平方米科技产业单元一期,启动18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单元二、三期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绿道近日获评为“羊城最美绿道”。今年7月8日,生物岛正式“开岛”,引进了瑞士洛桑生命科技园等30个高端产业项目,搭建了“中英科技桥”等国际合作平台,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引入转型升级推手:招商引资注重龙头项目
我区坚持以招商引资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提升制造、推动创造、拓展服务”的路径,以龙头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
以支柱产业项目招商为重点,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近两年来,我区成功引进了LG8.5代液晶面板项目和霍尼韦尔、ABB等11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个,推动了宝洁、安利日用品等37个企业增资扩产。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金属冶炼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
以总部经济招商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2010年以来共引进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公司、神州数码、松日集团、苏宁电器等20个有影响力的总部项目。我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9.52亿元,同比增长26%,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今年上半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5.7亿元,同比增长15.75%。
以研发项目招商为重点,带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对内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奖励,促进传统制造业从“微笑曲线”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等高端价值环节拓展。目前,全区各类研发机构386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中心数占全市比重在1/4左右,IBM、三星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了研发中心。
增强转型升级支撑:完善人才体系打造人才特区
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在实施《纲要》过程中,我区全力打造人才“金字塔”。对每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扶持金最高750万元,给予每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最高50万元;给予每名区科技领军人才扶持奖励金最高1500万元。
我区还全力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区。聘请了15位专家、企业家为创业者担任创业导师,安排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广“高层次人才服务捷通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成立高层次人才协会,促进人才交流互动。研究出台技能人才住房补贴管理办法,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科技人员公寓。
目前,我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10名,占全省总数的42%;2个生物医药创业科研团队入选省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评选引进了区科技领军人才25名。计划两到三年内,引进一百名科技领军人才、一千名科技骨干人才、一万名技能人才。我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聚集,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被批准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我区将继续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213”工程,建立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网络,聚集高端人才为转型升级做贡献。
优化转型升级先导:创新完善促进政策体系
三年来,我区把握产业发展、企业成长需求,构建完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增创发展优势,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逐年扩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设立了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3亿元的担保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超过100亿元;完善重点产业专项政策,陆续出台了针对服务外包、创意产业、金融产业、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设立了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扶持、土地供应、场地补贴、融资担保、人才引进和培训等重点环节提供资助或奖励。对重点龙头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扶持,促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释放产能。
同时,以《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模式,特别是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为契机,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知识城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化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和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同时,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创新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水平。
实施《纲要》总体成果:
效益高:广州开发区六项主要效益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首位。今年上半年,按从业人员计算,广州开发区人均GDP达到27万元,同比增长7%。
结构优:全区聚集了1258家科技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百强企业11家。“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26%和42%。
创新多: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2005年增长7倍多,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97.2%、43%。近三年来获得3项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市的60%。
用地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每平方米土地投资密度达到1200美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
生态好:“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69吨标准煤削减到2010年的0.546吨标准煤,下降20%;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顺利通过了省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