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区起草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管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将报省、市政府审批。《方案》结合知识经济研究相关成果,为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5至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知识经济,打造知识经济高地,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新园区指出了总体方向。
4月14日,广东省发改委主任徐建华(左二)率队调研知识城,市区领导凌伟宪(左三)、石奇珠(前右一)等陪同考察
知识经济主导 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中新广州知识城将怎样建设?毋庸置疑,要以发展知识经济为主。参与制定《方案》的区党政办、区政研室、区发改局等部门一致认为,知识城将以建立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智力化、产业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以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为依托,以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建设创新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改革试验区。
可以预期,到2015年,知识城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初具规模,创新投入及创新产出有较大提高。届时,知识产业增加值将占园区产业总体增加值的25%,人均增加值达到15万元,企业研发支出占知识城销售总额的2.5%,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20%,每万元GDP能耗仅为0.25吨煤。到2020年,知识城将初步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区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争创全国创新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改革试验区。
名词解释:“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服务业为主体 吸收先进成果再造七大产业
按照知识密集度高、市场潜力大、附加价值多、产业关联性强、生态环境好的原则,知识城重点选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服务外包业、科技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七大主导产业。有关人士分析,这样的产业选择,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区积极对接、布局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政研室主任沈奎指出,知识城未来大力发展的七大产业中,大多数(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服务外包业、科技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都是高端现代服务业,《方案》在关注全球知识经济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大力吸收了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草案)》的有关成果。
其中,《方案》专列一章(第四章 创建服务业开放创新区)详细阐述了知识城如何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建立有利于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据介绍,《方案》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有不少亮点,例如,适当放宽在知识城从事现代服务业的资格限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作进一步开放,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鼓励在知识城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业务,凡是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业务,都可以在知识城先行试点。这些内容意味着知识城与上海、深圳等国内其他先进地区一样,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法无禁止即可为”,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板块,《方案》给予了高度重视。知识城将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在积极吸引国外创业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国家级政策性金融机构及设立国家外汇管理试点、离岸金融试点等方面有更大步伐。这对弥补我区目前金融业发展短板有重大意义。
此外,我区还将探索建立知识城与白云机场、南沙港及出进粤港澳陆运货检的一体化快速通关系统,创新通关模式,将海、陆、空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直接延伸到知识城。
注重创新能力 构建完善开放式创新政策体系
在知识城多次项目签约仪式或洽谈会上,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领导反复强调,知识城看重的不仅是进驻项目本身,更是项目能带来的创新能力。据区经科局相关关负责人介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造、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式,但是知识创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企业永远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主体,作为政府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提供稳定、持续的环境和平台。
《方案》明确指出,知识城要着力构建开放式政策创新体系,其内容包括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创新研发体系、创新平台培育体系、创新示范产业化体系、创新产品推广体系、建设产业技术联盟等促进完善知识城自主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包括建立产学研制度、支持企业创新路线、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辅导体系、专业服务体系等内容)、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等四个方面,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撑。
同时,知识城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区域发展核心战略层面”,提出“着力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为此,知识城不仅将继续制定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而且要更重视以经济激励的方式招揽人才,支持区域内的企业及各种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各种形式的激励。
统筹服务管理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平安和谐
知识城作为创新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聚焦于经济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更重视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做好区域管理服务。《方案》提出要创建、创新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让管理服务体系全面覆盖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亮点。
在行政管理方面,拟成立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委员会,每一重点产业设立专门委员会,确保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并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实现行政许可办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法定期限的50%,实施行政审批“零收费”试点,服务形式由“一站式服务”向“一网式服务”转变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知识城将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型管理方式覆盖全市,形成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率先推行区内免费无线上网;并且全面贯彻“绿色低碳、智能便捷”的城市理念,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的绿色交通体系,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生活服务平台。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知识城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从积极探索社会组织、街道、居(村)民自治等方面,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功能布局明晰 打造宜业宜居城市新园区
《方案》按照各功能区之间既定位清晰、又相互协调的空间布局原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南部知识创新组团、北部高新产业组团、中部创新服务组团”的产业格局。
其中,南部知识创新组团(为目前项目起步区所在区域)以研发功能为基础,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技术孵化、产品试制、成果转化等核心功能,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基地。北部高新产业组团以生产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健康等相关联的先进制造业,适当配套研发、教育及居住生活设施,形成产业主导、服务和居住功能完备的高新产业基地。中部创新服务组团以创新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知识创新服务和生活配套功能,主要包括总部经济、服务业外包、科技服务业、金融信息、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知识城创新服务基地,同时配套高等院校、高品质的国际社区,形成集高端服务、知识创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组团。
与目前广州高新区主园区广州科学城相比,知识城将产业园区与居住、商业等生活配套统筹起来,彻底改变现有工业园区“下班后人去城空”的现象,有利于营造知识城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促进区域全面、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