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新区升级”是指原属于省或市级管理的高新区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核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接受国家科技部的业务指导,并遵守国家级高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安排。
2010年9月底,十余家省级高新区经过各种竞争和考察拿到了国务院获准“升级”的批文,一举跻身国家级高新区。
更高级别更多优惠
对于省级高新区升级,各高新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包括成立专门的团队、按照国家级对高新区进行安排规划,以湘潭高新区为例,湘潭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创建湘潭国家高新区”的决定。
之后,成立了由市长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的专门机构,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标准展开工作。
各高新区争取升级的热情与“国”字招牌带来的好处密不可分。“过去有10家企业有意在松山湖投资,可能有9家被拒绝,如今已是国家级,势必将接触到更多的顶级企业。”成功晋级的松山湖管委会工委书记陈建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省级高新区来说,能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有多方面的好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王胜光和刘会武在其合著文章中指出,省级高新区升级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聚集吸纳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而且有利于获得国家或省市的相关政策倾斜,甚至享有国家有关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利,以此加快园区创新环境的完善,强力支持园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一直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地方省市政府以及金融、中介等组织部门的高度关注。
松山湖管委会副主任陈晓慧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级开发区有一套完善的技术指标和考核体系,从招商、经济、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细化,升级将有利于高新区朝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此外,此次省级高新区升级是时隔多年后的首次开闸。自1992年集中批复设立25家国家高新区后,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就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3月,江苏泰州和湖南湘潭一同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扩容重启。对省级高新区来说,这是一次值得大力争取的机遇。
实际上,各地对高新区的热情,还在于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重要,很大的作用体现在其在高新区的经济效益上,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逐步凸显。
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比重达到30%以上的有19个高新区,比2007年增加两个。一些技术较小的高新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为例,2008年期工业增加值占到杨凌市的100%。2009年,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了17%以上的增长速度,一半以上的国家高新区的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比重达到20%以上。
规格升级=创新升级?
扩容后,国家高新区遍及中东西部,但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家国家高新区的实力相差相当悬殊。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例,根据《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2008年,国家高新区年末累计实际投资额为978.8亿美元,其中外商实际投资额排在前五位的高新区分别为上海张江高新区(109.9亿美元)、无锡高新区(100.7亿美元)、苏州高新区(76.8亿美元)、中关村科技园区(70.8亿美元)、南京高新区(60.9亿美元),以上5个高新区投资共计419.1亿美元,占全部高新区实际投资总量的41.7%,这意味着剩下的40余个高新区只占到外商投资总量的58.3%。
事实上,尽管同样享有国家高新区的待遇,但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发展程度,各国家高新区并不均衡。
那么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就能真的能更高新么?高新区能否真正高新仍然需要经受考验。有业内学者指出,我国的高新区存在价值链低端,对外资依存度高,入驻企业植根性差,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的痼疾。另外,几十家高新区中,除少数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外,很多高新区并没有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区间竞争激烈,部分竞争力不强的园区招商困难,甚至产生园区空心化,浪费大量资源。
明年是国家高新区设立20周年,也是“十二五”起步之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国家对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视和倾斜已经显现,新立的国家高新区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真正高新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