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宏扬企业服务中心网站!
会员服务周刊 > 第722期 > 协会信息
推动南沙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发布时间:2024-03-08
0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这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目标一脉相承。

  龙年伊始,省、市接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这是南沙的担当,也是南沙的机遇。本期我们邀请社会各界围绕“推动南沙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这一话题贡献真知灼见。

  主持人:柳时强 王一晴 

  科产融合打造“湾区硅谷”,创新汇聚培育新质生产力

  谢 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未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合作平台,承载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特殊使命。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以科产融合奋力打造“湾区硅谷”,在湾区之心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中心”

  广东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核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日益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南沙科学城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必争领域,已初步构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院所落地运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动工,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能力提升平台落户,共集聚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22个。

  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由江入海、竞逐“深蓝”是建设海洋强市的战略选择。向海向湾向世界,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境内众多河涌连接着海洋,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帆樯云集,跨海贸易之先河的繁华,也要扛起战略担当,续写广州向海图强的千年“蓝图”。我们突出海洋科学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已作为基地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完成首次试航。我们将围绕深海探测、深远海资源开发等方向开展攻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高地,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以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为特色,打造大湾区开放型创新生态“枢纽平台”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是《南沙方案》五大任务之首。南沙科学城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有条件成为串联两大科技创新走廊的中枢节点,催生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突破,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面向全球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探索新经验。

  瓣瓣同心、砥砺前行。于时代洪流中,我们不断拓展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让南沙科学城肩负起区域协同创新“试验田”的使命。在科技创新走廊的传输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链”有了地理空间依托,“知识动能”将遍布湾区各个角落。与港科大(广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其牵头建设的7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投入运营;实现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落地“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专网项目;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下来,我们将以推动科创规则衔接和要素流动为突破口,发挥协同港澳优势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人员、物资、数据等科研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以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导向,打造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集聚高地

  南沙科学城是南沙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片区,成为科产融合的“城市心脏”,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以及业态新方向持续发力,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机制,增强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打造科研经济新范式。从南沙的科创之“源”顺“廊”而下,这样的城市空间规划早有先例可循。科创经济发展衍生的科创廊带,是不少世界发达地区经济生态中的特色景观。这些科创廊带的一个共同点是,要实现其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就要有一个核心主体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从而实现科创廊带的协调发展。建设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对接机制,构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引导海洋、航空科技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不断壮大“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厚植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企业增长6.5倍,31家科技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榜单,初步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集聚超400家生物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100家。

  以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力地带”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是激活科学城发展活力的点火器。南沙科学城建设需要先行探路、久久为功,我们将学习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先进经验,以敢饮“头啖汤”的决心主动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管理体制方面,创新重大发展平台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建立“投建运转”一体化的科学城建设运营主体,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创新科研资金投入、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方式,激发科学城发展活力,营造政策高地。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多元融合的国际化社区,深入实施未来城市试点和绿色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与一流科学城相适应的城市环境。人才支撑方面,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顶尖人才领航行动、高端人才倍增行动、青年人才托举行动等九大行动,鼓励更多的港澳青年和海外人才到南沙创业就业,优化“上管老下管小全家无忧”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优无止境的营智环境和投资热土。

  乘着大湾区建设的浩荡东风,南沙科学城起步虽晚、根柢未深,但如日方升、大可有为,正在自己的沙场上一往无前,奋力打造创新引领科产融合的“湾区硅谷”,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砥砺前行。

  作者系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

  整合优势力量,做好这篇“深”海大文章

  张偲 刘鑫

  打造海上新广东,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广州全力建设海洋发展创新之都。当前,省、市自上而下全力开拓城市发展新版图。海洋,成为城市战略竞争的另一赛道。

  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拥有岸线、湿地、海岛、港口、渔业和生物等多种海洋资源,极富区位优势。《南沙方案》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南沙打造成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空间载体。

  广州,志在成为海洋科技的全国、全球标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大关键是创新。

  从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便能看出广州的战略谋划——将南沙科学城打造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驱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引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随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海洋科技创新力量陆续入驻,龙穴岛广船国际、文船重工等一批船舶制造与高端海工装备产业的不断集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涉海高校的正式开办,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持续引入,南沙科学城海洋优势科技力量正在集聚,已初步形成海洋科技发展的产学研用“朋友圈”。“政研企校行”的群策群力,必将做好南沙科学城“深”海这篇大文章。

  开篇落笔、以点攻面,建设“深”海科技力量成效显著。对一座城市而言,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才能在科创领域抢占制高点,在产业长远竞争中拔得头筹,海洋产业亦是如此。南沙科学城初建伊始,海洋领域科技成果产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力量打造已稳步进入“深”海:一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意义“深”远。南海岛礁相关研究与示范成果、南海“可燃冰”勘探技术体系与试开采成功,有效支撑了南海安全和深海资源开发的国家重大战略。二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序“深”造。“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南沙已完成可研并进入启动阶段,国内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将于2024年在南沙完成建造,都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三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创建基础日益“深”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作为崂山实验室广州基地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能源领域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运作,都将成为吸引国内外海洋科技人才齐聚南沙的“磁石”。四是海洋探测装备自主研发技术水平逐步“深”入。7000米深海资源调查开发ROV系统的研发与“海蜇号”近海底面移动探测系统成功的研制,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装备技术迈入国际一流。海洋科技创新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对南沙科学城规划布局和建设实施的肯定,为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整合力量、重墨谱写,成就南沙“深”海科创新巨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以共存的海洋为载体,大力发展“深”海科技创新,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发展和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南沙科学城海洋科创平台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基础平台的纷纷落地建设,是南沙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的基本条件保障,也是落实《南沙方案》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举措。

  为顺利实现南沙科学城规划的宏伟蓝图,在科技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全面保障并不断优化的条件下,还需有效整合“朋友圈”内的海洋优势科技力量、推进相关措施落实到位:一是突出建设重点,加快推动如崂山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具有“深厚”基础的重大科技平台的建设;二是强调协同创新,以国家重大任务为抓手,联合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力量集智“深究”关键核心技术,成体系解决海洋领域“卡脖子”问题;三是鼓励国际合作,聚焦海洋相关前沿领域,争取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多学科研究“深度”交叉融合,构建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物、装备等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创新体系;四是重视海洋产业,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领,推进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海洋碳汇碳交易、海洋文旅等海洋经济产业的“深入”开发;五是实现筑巢引凤,做强做优人才引聘政策,吸引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共赴南沙创新创业、“深耕”海洋,谱写南沙“深”海科技创新华丽新篇章,从而成为广东建成海洋强省的中坚力量。

  张偲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崂山实验室广州基地(筹)主任;刘鑫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科研规划部副部长

  让一流大学与一流湾区共生共荣

  倪明选

  大学之大,需要大智慧;大湾区之大,需要大发展。大湾区里的新大学,更需澎湃新动能。

  近年来,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跃升,成为全国战略平台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广州高规格谋划了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提出,要将南沙科学城打造为有全球影响力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驱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引擎,并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合作创新网络,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一句话中有三个“创新”,可见:创新是南沙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核心和要义。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办的原因,她的基因和灵魂,也正是创新。放眼世界,一流的湾区必定与一流的大学共生共荣,高水平大学则是创新高地的智力源泉与发展引擎。无论是斯坦福大学与“硅谷”,还是麻省理工学院与肯德尔广场,都是成功的典范。

  作为南沙的第一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携手南沙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企业孵化与创新环境培育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首要的一个维度就是“新劳动者”。我们需要具备打破边界意识和“端到端”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整合技术、产品、数据、流程和客户体验,并将其形成一个系统。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需求的转变意味着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变革。在这方面,港科大(广州)进行了不少尝试。首先,我们以跨学科学术架构聚焦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当前世界面对的重大挑战,并非单一学科可以解决,许多尖端学科领域和先进产业,如大数据、微电子和生物科学等,都是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才取得长足发展。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将是未来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因此,港科大(广州)致力发展融合学科,开创全新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促进跨学科的科研,招收不同背景的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攻克世界面对的复杂问题和挑战。

  其次,我们采用基于项目的、个体主导的探索式教育,并以设计思维训练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红鸟硕士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学科育人范式。硕士生入学后,有6个月的自主学术探索窗口期。团队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术导师、项目导师、业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执行团队项目任务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并逐步确定自己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道路。这项创新迫使教师、学生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工合作、提出方案。

  我们还注重让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育与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也增加了知识获取的便利性和效率,让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港科大(广州)是全国高校中率先部署人工智能工具、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高校之一。以新技术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赋能,培养能够适应复杂变化、引领未来的人才。

  校企合作驱动产业升级

  与南沙共赢未来

  粤港澳合作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助推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将是助力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富矿”。香港科技大学是南沙最早“拓荒者”之一,孕育着南沙的创新基因。27年前,港科大便组织了专家教授团队来南沙考察和规划该校在南沙的发展。2007年,港科大独资成立了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大学之大,融合湾区之大。南沙正以培育“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为核心,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为根本,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为导向,加快布局建设“芯晨大海”,成为大湾区产业新高地新引擎。而南沙科学城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方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育创新创业之苗,以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港科大(广州)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港科大(广州)的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学校与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学校可以满足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产业又能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场景,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合作模式,协同孕育未来产业。

  港科大(广州)开学一年来,已经与上千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与百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与近1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同时,继承港科大的创新基因,港科大(广州)从筹建时起就将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使命。学校设立创业中心,仅半年时间就已梳理校内近50个师生创业项目,成立了18家公司,并为其中许多项目提供了投融资对接、创业导师及咨询服务。港科大(广州)与行业知名的创投机构及港科大校友创业企业积极对接,在南沙科学城厚植创新土壤,让创新链条上的要素能汇聚于此。

  依托南沙的区位、政策等优势,港科大(广州)致力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加速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在此聚集。结合香港科创资源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制造业的成熟积累,港科大(广州)能够有效推动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紧密协同,已经在粤港澳之间搭建起创新创业的共享平台和桥梁。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其发展目标之一便是建成世界创新中心与人才高地。高校承担着培育人才、创新研发的功能职责,更应在落实大湾区战略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在科创领域的重要作用。让我们在湾区之心,见证大学之新。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粤ICP备12036201号-1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