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看来,森林大火非常险恶,尤其是当它威胁到自己的家园或生命,或者严重危及旅游胜地时。火是彻头彻尾的祸害,这种普遍看法在1988年美国黄石公园有三分之一被烧毁后达到了顶峰。尽管如此,森林管理员一般仍认为,除非发生了特别危险的情况,否则最好让自然林火自生自灭。燃烧似乎是森林新陈代谢这一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此外,间歇性的林火还会清除林下的灌木丛。否则,这些灌木丛越积越多,一旦发生大火,会导致局面失控。
当代宏观经济学家或许可以向森林管理员取取经。数十年来,面对接连出现的经济低迷、甚至是低迷的征兆(此时采取的政策称为“先发制人的宽松政策”),各国政府向来以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应对,往往还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1987年全球股市崩盘时即是如此,而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各国又采取了同样的做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尽管一些传统指标显示,部分工业国正处于过热状态,但央行还是停止了加息进程。1998年,在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倒闭后,利率被大幅下调,2001年股市崩盘时又被进一步下调。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多数工业国的政策利率都接近于零。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反省的是,每一次危机的政策反应是否都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祸根?更糟糕的是,下调利率对债务积累和支出失衡的刺激作用,就相当于林下灌木的生长。这些灌木丛不仅增加了未来经济低迷的危险性;还降低了各种政策工具在回应时的公信力。回顾前几轮经济周期,下调利率的力度不得不越来越大,才能获得支出方面同等(有时更弱)的回应。最近,定量及信贷宽松政策等未曾使用过的新政策也不得不相继出台。从逻辑上讲,这样一个动态过程的尽头似乎就是一切大火的根源,而人们对此却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手段。
当今的凯恩斯主义者正确地指出,总需求不足。他们接着又断定,无论在哪个领域,需求刺激措施总是可取的。然而,非但需求方面存在灌木丛问题,供应方面可能也存在着灌木丛问题。这正是上世纪30年代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与凯恩斯辩论时的核心立场。作为对近几十年来需求刺激策略——投资者隐约猜测,今后情况也将一如既往——的回应,许多行业的供应潜力大幅提高。这就导致如今许多行业规模过于庞大,必须进行瘦身。其中包括汽车制造、银行服务、建筑业、运输和批发分销行业的许多领域,还常常包括零售分销业。同样,许多严重依赖出口、将其作为增长策略的国家,如今已准备好为债台高筑的国家提供物资和服务,而这些国家已不再有购买的意愿或能力。
面对这种供应环境,对于那些家庭储蓄率非常低、贸易逆差巨大的国家而言,“旧车换现金”和下调增值税等显然不是最理想的举措。而对于那些拥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说,继续依赖出口需求、同时抗拒货币升值也并非上策。这些政策就好比试图让死去多时的病人苏醒过来。时间将证明,这些努力不单是徒劳的,还会妨碍从夕阳产业到应不断扩张的产业的调整。实际上,单纯依赖宏观经济刺激措施,虽然或许能避免更剧烈的经济滑坡,但代价只能是更持久的衰退。这大概是日本经济将近20年表现欠佳的主要教训。实际上,阻碍结构性调整也可能导致未来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如果不减弱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需求刺激作用,这也将带来滞胀的威胁。
那么今后怎么办呢?就未来危机管理而言,政府应更加重视政策的长远影响。那些有可能加剧未来危机的危害、或者妨碍必要的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应该有所节制。这种跨期权衡策略意味着,我们有时要接受暂时的经济下滑,以避免未来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危机管理也有助于预防危机。
但在危机预防方面,可能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正如良好的森林管理必然包括清除灌木丛和有选择的伐木,我们也有必要抵制由信贷拉动的扩张——这种扩张会助长资产泡沫和不可持续的支出模式。许多金融市场相当发达的地区最近出炉的报告似乎一致认为,监管工具在抵制上述现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不太明显的一点是,央行官员们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考虑到近来世界各地资产价格飙升,这一问题亟需关注。但下一轮盛衰周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及政治影响——而不限于经济范畴。
摘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