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关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97个WTO成员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和印度,却不承认。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大多扮演“局外人”角色,应诉的案件比自己提交的案件多出两倍多。在私人利益团体活跃、且政府态度支持的国家中,两者数量应该是大致相当的。中国迄今提交四宗申诉(都是针对美国的,最近一宗申诉是在4月份提交的,涉及禽类产品进口),远低于印度自1995年以来提交的18宗,以及巴西的24宗。
在最初的五年,每当中国遇到起诉或面对法律行动的威胁,它都会逆来顺受地和解,把公开冲突与外交破裂联系在一起。此后,中国学乖了。去年12月,中国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于2006年提交的汽车部件一案中上诉失败,标志着中国首次坚持到法律程序终结。在对付WTO方面经验丰富的新一代律师,正鼓励中国国有企业更有力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这是好消息。一个有效的WTO,需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活跃参与。而且,中国与贸易伙伴在日内瓦交锋越多,话题就越可能转向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最有效补贴: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与其在炼焦煤问题上纠缠,西方有朝一日也许会针对一切失衡中最大的失衡。
摘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