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宏扬企业服务中心网站!
会员服务周刊 > 第4期 > 热点话题
外资进入“小股东”时代
发布时间:2007-11-09
0

  我们不会多付钱”, 10月16日上海并购论坛上,贝恩资本(Bain Capital)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如果(并购交易的)收益不符,“我们就会走开,带着笑容。”

  那多半可能是一个苦笑。对于希望留在中国继续并购买卖的外资,前景日复一日明朗──无论你自称是哪一种投资者,选择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做小股东。

  就在上百位全球投资银行家济济一堂,在金茂大厦用英文追问真正的中国并购机会在哪里的同一天,中国饮料及食品业最著名也最成功的外国战略投资者──法国达能,宣布彻底退出上海光明乳业,将自己十几年苦心孤诣拥有的20%左右股份,转让给了地方国资企业。“在国有企业里控股,是不可能的了”。

  达能的处境颇具象征性。10年前,达能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中国行业龙头51%或更多的股份。而去年,联手了三个大陆的基金、银行之后,达能才拿到果汁龙头汇源35%的股份。而在与中国奶业冠军蒙牛的酸奶合资公司里,达能也只是持股49%的二股东。

  相形之下,财大气粗的财务投资者们遭遇仿佛更为“可怜”:即便合同都已经订立,要将打到的中国猎物收入囊中,也日益成为不可能任务。
首先,中国的产业龙头,或明日产业之星们,议价能力空前提高。还未上市的企业被投行日夜骚扰,已经上市的,身价随着上证指数狂飙。花旗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市值已经超过香港,直逼纳斯达克。股价让一切变得不同。9个月前,高盛与美的电器拟订参股协议时,股价只有眼下的四分之一。这桩交易以流产告终。来自联想旗下的投资银行家分析说,过去的中国企业家需要帮助,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经理人……这样的情况正在起变化,很多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自己并不比任何外国公司差”。因此,投资者需要提供更多的“增值”。

  就在外资思忖价格与价值或投资哲学等等重大问题的时候,本地金融机构已经四面出击,在私营或国有领域与之展开竞争。类似中信资本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国有领域占尽天时地利。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称更看重对中国私有企业的投资。但事实上,除了在高科技领域,目前中国的产业龙头中,产权清晰的私营公司数量很少。

    但出于几个主要理由,外资不得不接受“小股东”地位,继续参与中国的并购游戏。

  第一,对于以达能为代表的国际战略/产业投资者,相比能否及时挤上中国最好产业龙头的“快车”,控不控股已经成为一个次要问题。达能亚太主管曾对笔者解释说,控股也好,不控股也好,任何情况之下,对方具备的商业基础,是并购或合作的前提。

  第二,对于国际财务投资者,当小股东,尤其是参股国有企业,往往意味着投石问路。一位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负责人表示,长远来看,国际基金们关心能否为中国管理其海外投资这样的可能性。在新近挂牌的中国投资公司名下,管理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这样的的角度视之,即使一些并购交易少利或无利,也会成为外资在中国的必修课。
对于大大小小,以中国为名发起的国际私募股权基金(PE),参与中国的并购交易则是其职责和使命。一位独立经济学家评论说,目前很多PE争相涌入中国,首先看重的是为数颇丰的基金管理费,“你只要能弄到钱,就赚钱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编辑何禹欣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粤ICP备12036201号-1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