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商务部发布了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对全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2017年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本次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广州经开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考评高居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一。近年来,广州经开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1月,南方电网“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了广东省牵头完成特等奖项目“零的突破”。“这是能源运输史上新的高峰,将极大解决中国东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其技术的提升就如同从‘绿皮火车’提速至‘复兴号高铁’那样,大大提高了送电效率。”南方电网公司总工程师汪际峰这样形容。
南方电网“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是广州经开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01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广州科学城纳入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闯入全国十强,被科技部列入全国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3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约占全市三分之二。
在平台建设方面,一批重大平台相继落地。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在生物岛启动建设,金发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聚华印刷和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创新中心挂牌设立,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等产业研发平台落户广州经开区。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为国务院唯一批准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域,广州经开区依托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跻身知识产权“国家队”行列。两年来,知识产权综合改革实验区品牌效应突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418件,占全市总量的近六成;拥有企业有效发明专利8888件,占全市总量的38%,位居全市各区首位。
按照广州经开区制定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区知识产权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将超过25%,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过2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100家,相关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
多举措力促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是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做好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广州经开区围绕创新产业链完善资金链,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15年,广州经开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预算为5亿元,2016年达8.8亿元,2017年为12.7亿元,2018年达17.3亿元,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
孵化器在助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广州经开区以孵化器为核心,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不断完善创业孵化链条。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9家,总孵化面积达479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10家;建成创客空间31家,其中国家级9家;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科技孵化集群,打造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加速及产业化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5家,达1632家,其中,11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创新实力百强榜,占全市23家上榜高新技术企业的近一半;科技部遴选的“瞪羚企业”共116家,连续4年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四。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规则创新实现。为加快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广州经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州经开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四个“黄金10条”产业政策、两个“美玉10条”引智引技政策,以及“风投10条”政策,打造了最具吸引力的“金镶玉”政策体系。获批全省唯一省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提出了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10条30款,制定了覆盖企业投资建设全流程的30项事项清单,出台了全国首个“信任筹建行动方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1个月审批、3个月交地、6个月动工”,审批时限从110个工作日缩短至最少15个工作日,财政投资项目从466个工作日缩短至75个工作日。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