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317期 > 协会信息
广州社科院建言我区 以科技创新突出重围
发布时间:2014-08-22

                 

  广州市社科院近日发布关于对广州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开发区需从政策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要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等领域进行创新。

现状

制造型外资企业产值贡献超九成

  报告显示,产值增长与价值驱动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广州开发区的经济增长目前仍是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方式来取得。2013年,广州开发区中的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3300亿元,其中工业的贡献率比重超过80%。

  而在工业生产中,又几乎集中少数骨干企业,基本属于引进型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全区工业企业有2900家,其中工业产值排名前50名的企业占全区总额的76.4%,也就是说,占企业总数2.24%的少数骨干企业,创造了超过全区2/3的工业产值。

  调查显示,广州开发区的制造型外资企业贡献超过90%,全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型企业乃至超大型的跨国公司企业,这说明传统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相反,占80%的本土创新企业投资仅占28%,高技术出口比例大部分仍为跨国公司所创造,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48%,不到园区总产值的1/3,这显示出本土自主创新份额远远不足。

  2012年的数据显示,广州开发区拥有上市企业25家,与北京中关村(187家)、深圳高新区(180家)、苏州工业园(137家)相比差距明显。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10家,其中科技型的龙头企业不多,能够占领国际产业前沿、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更少,创新发展的路子还很长。

瓶颈

合署办公或降低行政效能 

  “自1998年起,广州开发区陆续整合高新区、保税区,还成立了行政区并拥有‘两城一岛’。这本来应该发挥出多个功能区的政策叠加与集成作用,使得各方面的政策与机制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但调查发现,由于功能区与行政的体制制约,或尚未有效磨合,造成一种相反的局面,甚至阻碍了创新发展。”

  报告指出,开发区和行政区合署办公,除了资源优势的较大整合外,很大障碍就是管理体制的摩擦带来行政效能的降低。高端人才运用的制度与机制没有充分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开发区产业创新与升级;而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功能区与行政区合署,产生双重管理、两套管理规格交叉、机构功能性错位,开发区决策层内部、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成本加大,政府经济人角色更加浓厚。

  另外,还导致在推动创新产业发展中战略性思维缺乏,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公共财政缺位等,这些不可忽视的显性弊端和潜在性弊端,给广州开发区高端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创新密集与生态密集的发展也受到削弱。

建议

构建区域性“大孵化器”

  未来,开发区如何继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目前国内一流的高新区,不仅极力争取享受国家、省、市政策,而且能够大胆创新自己的政策,特别是融合国家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各类功能区政策,这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认为,广州开发区面临南沙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的竞争考验,开发区应及时审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充分整合多个国家级功能区的资源,从政策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要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等领域进行创新。比如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管理、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运营管理、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等。

  同时,要不断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完成全区“大孵化器”构建,力争全区孵化器集群新增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各类创新型科技企业超过5000家。据了解,2013年广州开发区培育认定了3批区级孵化器及试点园区,新增孵化面积100.45万平方米,但与目标相比还远远不够。

  另外,要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目前广州开发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有35名,但比起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创新区域,显得非常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