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738期 > 服务动态
大吉沙岛说丰年,看黄埔农业现代化最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02
    “青春黄埔行”是共青团广州市黄埔区委员会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促进港澳青年赴湾区实习就业、创新创业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该活动旨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为港澳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的方式,让港澳青年更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人才政策、营商环境、产业布局和文化底蕴,为港澳青年实现个人成长与湾区发展同频共振提供良好机会。

  今年,黄埔区融媒体中心成为“青春黄埔行”港澳青年实习基地,迎来了首批“港澳实习生”。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成为融媒体报道的一分子,面向世界讲述湾区故事。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区的黄埔,一向给人以工业发达,科技先进的印象。令人意外的是,黄埔区在科技赋能第一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同样成绩斐然。

  本期“港澳青年湾区视野”,港澳青年们走访黄埔大吉沙岛,亲身感受黄埔如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出大湾区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最新实践。

  走进稻田

  近距离感受现代化农业

  初抵大吉沙岛,眼前是一片片广袤的稻田,这是在澳门从未见过的景象。

  “这片千余亩的实验稻田不仅是高产优质水稻的试验田,更是现代农业与先进科技的融合示范点。”扎根在岛上开展科研攻关的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高爱军介绍道,大吉沙岛的“都市锦田计划”自2018年启动以来,通过改造约2000亩水田,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隆平院士港项目作为这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全过程的自动化,打造了“智慧农场”的黄埔模式。

  当下正值水稻收获的时节,稻田里无人驾驶的自动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全自动化、高科技的加持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劳作模式。

  港澳青年傅军杰和刘淑汶不仅是实习记者,同样也是体验者。在尝试了烈日下用镰刀收割水稻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动收割机轻松收割完一亩地,很容易就感受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赋能。

  “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直播机和智能传感器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更实现了对土壤、气象和作物生长情况的精准管理。”高爱军说,智慧农业的创新与优势还不止于此。“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设备的应用,现在一个专家可以管理5000亩甚至更多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资源浪费,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湾区研发

  “院士天团”构建农业科技链

  过去的大吉沙,虽然部分区域种植了香蕉等作物,但基本上不种水稻。是隆平院士港的农业科学家们把这片土地改良成为如今的良田沃土。

  “隆平院士港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载体,更是一个融合多方资源的生态系统。”黄埔区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介绍道。这里汇聚了包括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等多位院士团队在内的顶尖科研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同时,隆平院士港还引进了现代农业相关的育种业、种植业、农业微生物产业等多个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科技产业链。已成为广州农业科技产业集聚的标杆型园区。

  高爱军向港澳青年们介绍道,黄埔引入了“院士天团”强化人才力量,与多个国家平台交流合作,推动科研项目落地落实,已经基本建成黄埔区“123”农业科创体系,即一港“隆平院士港”、两园“黄埔区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黄埔区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三院“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

  如今,这些农业研究成果正从湾区向全国输出好种子、好设备、好技术、好人才。例如在贵州省长顺县,当地因其喀斯特地貌,耕地条件较为有限。对此,黄埔区为其提供了科技、设备和院士团队等实质性帮助,实施了“旱改水”项目,使长顺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3年保持正增长,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隆平院士港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在这里,研究员们埋头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工作,正沿着袁隆平院士的足迹,继续深化杂交水稻的研究,并探索其在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下的种植可能性,努力将“沧海变桑田”的梦想变为现实。

  这一次的采访,也让我们认识到农业科技对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中国的农业成就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共同追求粮食安全梦想的体现,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应用尤为重要。

  作为港澳青年,我们经常能看到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消息,比如某个国家发生了粮食危机,某些地区在闹饥荒。正如袁隆平院士生前所言:“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吃饱饭,更让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看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

信息来源:黄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