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735期 > 协会信息
黄埔区建立智慧监测历史建筑结构安全管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4-07-12
  近日,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区内5处历史建筑试点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在房屋上安装传感器,便可实现对历史建筑的24小时结构安全监控。同时,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为建筑安全状况进行“把脉、问诊、开方”,当好历史建筑结构安全的健康管家。
  搭建智能监测平台

  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实地查勘,构建历史建筑房屋实景三维电子沙盘,基于监控云平台搭建历史建筑动态监测系统。结合历史建筑的地理位置、结构形式、健康状况、使用特点、周边环境等因素建立房屋健康电子档案,包含房屋一图统管、房屋排查台账、房屋治理台账,房屋动态监测等台账,依托云上管理推进全区历史建筑电子化纳管。


  布设监测点

  结合历史建筑结构健康现状、基础类型、周边环境情况,区住建局制定“一处一策”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将数据传送到系统平台中,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采集房屋结构整体倾斜实时数据并上传云平台。目前,黄埔区5处试点建筑共布设了35个监测点。

  系统在提高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和防灾减灾方面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系统可对异常振动等情况进行自动辨识,如在房屋周边异常振动达到一定值时,系统会自动唤醒并启动连续采集数据以进一步确定风险情况,形成房屋安全监测及隐患整治一体化监管体系。监测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预警,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并通过精细的处理和风险评估,确保房屋安全处置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同时,为防范不均匀沉降对历史建筑产生的危害,工作人员会定期到监测点进行实地监测,并将数据上传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好灾害预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试点历史建筑上均装有专属标识码,这既是历史建筑的“身份证”,也是“健康码”,巡检人员、网格员或保护责任人扫码可及时了解房屋最新状态,同时打卡上传巡检记录并作问题反馈,为房屋安全状况分析提供一手资料,通过“人防+技防+云”协作模式,多维度采集监测数据,综合研判分析,定期生成“体检报告”,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撑。


  通过系统的建立,黄埔区将进一步强化智慧监测系统和房屋安全应急处置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管理工作的衔接贯通,逐步构建智能化监测、数据化管理、精准化防控的房屋安全管理模式。

信息来源:区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