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635期 > 创客资讯
科技创新“乘数效应”正在叠加
发布时间:2021-10-15

  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颗科学的“种子”,可以改变一座“城”。

  很难想象,三年前的光明科学城,遍地荒草丛生,是光明区乃至深圳市最为偏远落后的地方之一。三年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近80%,深圳2.0升级版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隔珠江相望,同样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出生”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成为广州加快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一批中科院关联项目入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两座科学城的联动,将使广深“双城联动”释放更多科创效应。

  央广网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推进南沙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初步拟定,拟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科研要素创新资源跨区流动等方面推动两地协同发展。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看来,广深双城联动,首先要实现“平台联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如果打开大湾区科技产业地图,在广深科创走廊上,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一处处重大项目串珠成链。

  当前,广深两地也在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广州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构建“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广州,广深共同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琶洲实验室建设。2021年6月,广州基地获批鹏城实验室“十四五”首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涉及经费为1.335亿元。


  在深圳,广深共同推进海洋实验室深圳分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深圳前海分中心、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分中心的建设。

  城中景

  创新要素资源加速互联互通

  在“城中城”联动的同时,广深的“城中景”也在发生改变,创新要素资源加速互联互通。

  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唯品会、阿里巴巴、腾讯、国美、小米、科大讯飞等创新型企业不断入驻,让千年商都焕发新生。

  在南沙香江独角兽牧场,已吸引100多家科创企业入驻。其中不乏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人工智能总部集聚区逐步显现。

  作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在广深之间流动十分频繁。

  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

  2021年5月,广深两地人社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从制度供给、就业创业、人力资源配置、社保互联互通等七大领域,加速人才资源要素的流动。

  一个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一个创新型企业众多,凭借着互补的优势,广深之间不断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

  目前,广州市科技局已梳理完成广州可对外共享服务仪器设备(单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清单,广深两市仪器设备均可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统一服务平台对公众开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并且与深圳就共享专家基本信息达成一致,已向深圳推荐了首批55名入库科技专家。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隘。

  在广深“双城联动”效应的带动下,两地的技术攻关和成果开发及转移转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地区登记的广深技术合同登记份数1456份、成交额137.51亿元、技术交易额118.77亿元。

  “城连城”

  共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广深“双城联动”,并非广深两座城市的事情,与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息息相关。城与城相连,才能共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郭万达看来,广深的区域创新体系首先要对港澳开放。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这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显现,获得国际认可。

  “广深应联动与港澳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与港澳高校合作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向港澳高校科研人员开放科技计划项目。广深要通过与港澳科技资源的开放对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创新体制。”郭万达说。

  目前,广深科研单位正在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获批建设的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广州地区单位牵头占10家,其中3家由深圳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共建。

  近两年来,不少香港的高校和科研人才也跨过深圳河,来到广州和深圳发展。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港接壤地带,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在合作区深圳园区,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合作区内的一位港籍创业者丁克告诉记者,他所创立的公司主要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我们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而深圳正是具备了人才优势。”

  在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落地南沙区,穗港科技合作园落地黄埔区……穗港合作正释放出新动能。放眼整个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也发挥着联动效应。

  以东莞松山湖为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发挥磁石效应,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完成的科学实验占到实验总量的25%。

  广州市科技局透露,下一步,广深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保障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对接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大湾区、大未来,广深“双城联动”还将碰撞出更多精彩。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