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606期 > 热点话题
“埔公英”:小故事讲明大道理
发布时间:2020-11-06

  这本书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学习过程中,张郁发现,书中常会引经据典,这些生动的“典”能够帮助她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于是,她便将整本书的注释挑出来,并一一用彩色便签标注出来。

  “无论是事典还是语典,用典的本质就是用史。学习和使用典故,就是重温历史故事和圣贤之言,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经验……”

  9月7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埔公英”基层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广州开发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高级主管张郁首次开讲,话语沉静有力。

  引经据典中听中国声音

  在张郁看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所引用的“典”,引人入胜,能够带领广大群众深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张郁宣讲首站就在她工作的广州开发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她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视频开启宣讲,讲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在张郁看来,梅花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层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从历史中来,从传统中来。追溯源头,分析现状,把握未来,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接下来,张郁又从历史、现实、世界三个角度入手,分析道路选择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党自身建设的至关重要性。

  在宣讲接近尾声时,张郁再次播放了一个视频,是2018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一分钟》。她希望能让听众感受到大国发展的澎湃之力。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以诗言志,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视频播毕,张郁铿锵有力地说,这两句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还引用了诸多典故,如:“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告诫全党同志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政治风险能力;“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性……

  “学习并运用典故有时就是在重温中国历史,我们要讲述中国故事,继承中国传统,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精神,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张郁说道。

  理论关乎每个小“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很丰富,基于宣讲团接地气的性质,我想从小切口切入,最后选择从用典讲起,中间再穿插一些理论,感觉会生动一些。”张郁希望,在听了宣讲后,听众能够发现理论并非都是晦涩难懂,而是与每一个小“我”息息相关。

  在张郁看来,这种宣讲与平时接触到的理论性很强的课堂并不一样。这种形式更新颖,宣讲员可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也是吸引张郁参加宣讲活动的原因之一。

  宣讲中,张郁最想与听众找到“共情点”。

  “这样的宣讲能让大家有一种参与感,其实每个人都在参与国家、社会的建设。希望让听众感受到,这个人讲的内容正是我所经历的。”张郁发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难事时,老百姓难免会有一些牢骚、怨气,她希望给人们传递一种正能量,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张郁已在黄埔工作生活一年有余,她深深感受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蕴含的深厚文化传承力、变革驱动力和产业创新力,也被这里干事创业的激情所感染。如今她已落户黄埔,希望尽一己之力为黄埔的发展作出贡献。

  今年7月1日,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示范段(长平站—永和新丰站)正式开通试运营,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打造的“黄埔正当红”主题列车于当天首发。

  “我希望能够从我的岗位入手,我们集团正在建造有轨电车,极大便利了人民出行,方便人民出行也是我们的使命。”张郁说,希望在接下来的宣讲中讲述有轨电车建设的故事,让老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张靖宜:一抹藏蓝,守护平安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她负责的片区共有6个居民小区、121栋住宅楼,8000多户、1.4万余人,流动人口3000多人,其中疫情重点地区人数300多人……”

  9月8日,黄埔区看守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埔公英”基层百姓宣讲团张靖宜分享了一个“她”的故事。

  张靖宜既是一名“埔公英”,又是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巡警,在她心中,公安是金刚不坏,但也有柔情似水,她希望通过宣讲,把公安干警的故事传播到群众中。

  “在人们心中,公安是力量的代表,是安全的写照。但同时,公安也有柔情。在和平年代里,越是平凡的守护,越能彰显公安的大爱。”张靖宜说。

  战疫中的女性力量

  张靖宜的故事主角,是黄埔区公安分局萝岗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她叫孙莉娟。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也是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女战士。”在张靖宜的娓娓道来中,听众们静静聆听。

  春节前,孙莉娟如常回湖南老家过年。疫情形势急转直下,大年初二,接到返岗命令的孙莉娟把11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照顾,买了火车票就往广州赶。

  买票时,孙莉娟发现返程票特别好买,根本没有人抢票。上了火车,整个车厢除了她和列车员,空无一人。

  “她心里挺奇怪,就问列车员是不是没有别的乘客了。列车员对孙莉娟说:是啊,就你一个人不怕死。”张靖宜说,孙莉娟并非不害怕病毒,但她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加上在部队时的医务知识基础,她很快让自己进入冷静的“战斗状态”。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疫情发生以来,孙莉娟始终坚守在社区,会同街道、社区、卫生防疫等力量开展走访排查、宣传教育等工作,动员群众在疫情防控平台申报个人健康信息;并发挥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指导群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疫情,避免产生恐慌情绪。

  “121栋住宅楼,最高的31层,最矮的也有10层,孙莉娟无数次上楼下楼,靠着‘脚力’,跑出了辖区的安全。”张靖宜说,随着返穗人员一天天增多,需要走访核查的名单也越来越长,在无数次的上楼下楼中,孙莉娟走访了8000多户1.7万多人。

  在张靖宜看来,孙莉娟是用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腻,敲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一句问候语,一句体己话,温暖和消解了门后的质疑。

  “遇到不会使用微信的老人,孙莉娟热心代劳,贴心帮助老人完成申报,或及时与老人子女联系,指引其家人代为进行健康申报。”孙莉娟工作时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张靖宜的讲述中被镌刻在听众心里。

  用宣讲鼓舞基层民警

  在宣讲之前,张靖宜认真搜集了公安干警中比较突出的事迹,再精选出来。最终,她选择了孙莉娟的故事。在张靖宜看来,孙莉娟这个故事非常有代表性。

  “她是一名女性,之前是部队的一名军官,然后转业到了公安系统,在疫情期间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令我深受感动。”张靖宜说,她希望通过“埔公英”宣讲团这个平台,让孙莉娟的故事传得更广,让更多人受到鼓舞。

  但她想传播的不仅是孙莉娟的故事,她更希望借助宣讲,把来自人民群众的好故事传播出去,让它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远,让更多人听到党和政府的好声音。

  作为一名巡警,张靖宜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最近半年来,张靖宜一直守在隔离酒店,已持续了半年时间,是负责“外防输入”工作的一分子。每天,她都要做好隔离人员的登记入住工作,负责酒店的安全防护。

  在半年的工作中,一对从新加坡回来的母子让她印象深刻。小朋友6岁了,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房间里待久了,待不住吵闹着要出门。因为如此,他的母亲跟张靖宜沟通多次,有几次甚至情绪激动。后来,张靖宜和同事想尽办法,终于帮助这对母子解决了问题。在这位母亲的连连感谢中,张靖宜觉得很值得。

  在张靖宜和她的同事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下一步,她希望可以去派出所宣讲,在她看来,公安系统中,派出所是最苦最累的,“希望能在那里宣讲,鼓舞基层民警,帮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张靖宜说。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