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周刊 > 第552期 > 政策速递
让“高精尖缺”创业者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发布时间:2019-08-23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区正建设“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土壤、不断加码的招才引才和人才服务政策,让我区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创新团队,打通人才创新创业、居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截至2019年4月底,我区共集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万人计划”人才、省“珠江人才计划”、市产业领军人才、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700人,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一个立足“四区四中心”、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正在黄埔崛起。
       我区一直把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服务方面“大招”频出。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曾就人才政策表态——持续出台最好的政策,是政府一直在做的、“说得到做得到”的政策,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都可以享受,一视同仁。
       要实现“说得到做得到”,不仅要在政策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更要重视既定政策的落地和兑现。这不仅包括政策兑现责任制的实施、兑现效率的提升、兑现程序的精简,还包括及时跟进兑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我区高度重视人才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如将“美玉10条”申报指南统一对外发布,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兑现部门,确保责任到人、信息透明;为加强对人才政策兑现的统筹和指导,成立了专门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简化了办事流程,积极协调解决各部门在政策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到相互配合,有机衔接,避免政出多门,确保“美玉10条”等各项具体政策的精准落地。
       纵观世界知名大湾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最大化地释放创新人才效能,需要不断进行人才机制改革,尊重人才工作规律。对此,我区积极行动,争取到“广州市人才绿卡”审批权下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权下放,从机制体制上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审批成本,让人才更为直接地享受到政策红利。
       此外,我区积极优化政策兑现流程。2019年初,对全区“美玉10条”人才政策兑现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上年度兑现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完善政策兑现指南,提高指引性和可操作性。
       我区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题研讨,并赴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深圳等地进行人才政策专题调研,吸收借鉴先进经验,从简化条件、精简材料、优化流程等方面入手,想方设法提升人才政策兑现效率。
       我区还主动做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等服务,及时解决政策兑现中存在的问题。在对生物岛的走访调研中收到企业对住房补贴的相关问题反映后,我区相关部门当天就协调区人社局研究,建议调整“美玉10条”人才政策新引进入户住房补贴部分适用条件,报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后立即实施,对生物岛企业职工申请新引进入户住房补贴时不再限制住房租赁地,为人才办了实事、解了难题,提升了人才对我区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
       “酒香还怕巷子深”,未来我区应该更积极地加大各类人才政策宣传力度,扩大这些好政策在国内外的知晓度,真正实现引才聚才、育才留才的目标。
       政策也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要把政策统筹、创新、兑现、调整等各方面都结合起来考量,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每一个细节上下足功夫,兼顾新人、老人,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政策推陈出新

一流双创环境引来“金凤凰”

       2004年,禾信仪器在我区注册成立。“企业先是在孵化器,然后搬到加速器,15年来享受到了场地优惠、政策优惠、项目扶持、资金配套和人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扶持。”董事长周振由衷点赞我区的创新创业环境。
       楼建荣创立的雷德生物位于广州科学城科技创新基地内。按照《区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楼建荣创业团队从事的研发项目、创办企业生产场地的租用购买均享受补贴资助。
       博纬通信创始人吴壁群说,从2015年进驻西区后,发现我区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不仅让企业申报项目和专利享有政府支持,招募高层次人才也获得支持。
       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考察了我区后,发觉这里的创业环境更便于他们施展拳脚。
       近年来,我区大力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以吸引人才“金凤凰”叩门入驻。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区已集聚科技企业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千家,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加速载体,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036家,占全市5成,省、市院士工作站、区院士创业项目共27家,共聚集院士39名,在站、出站博士后171名。
如今,我区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全区经济发展吸纳新血,人才政策推陈出新,设立了人才引导基金,已累计资助、“重奖”各类人才超过1.5亿元——
       2017年,我区率先全市推出人才“美玉10条”,对认定的各类高端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安家费”“别墅+公寓+补贴”和每年20万元的“黄埔人才津贴”,已部分完成兑现。
       今年7月,我区发布“港澳青创10条”,就创业启动、创新激励、金融支持、合作交流等制定全方位优惠措施,鼓励港澳青年在区内创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率先提出在“四区四中心”建设“一谷一港一园一站”的大湾区人才创新基地,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湾区人才发展格局。
       我区还继续完善和执行人才资助和奖励办法,为区内企业引进、培养和晋升高端人才提供补贴和奖励;2019年,区政府多个部门、区人才工作集团以高达数百万年薪的规格,向全球各行业顶尖人才抛出“橄榄枝”,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首创。


搭建创业“朋友圈”

不仅是给地给钱那么简单

       “我们把动漫的创意文化、居室环境,通过设计整合起来,在互联网上或实体体验店进行O2O销售。”酷漫居董事长兼CEO杨涛尝试在最初的创办地申报项目,却因“卖家具的有什么高科技”而被屡次驳回。
在一个论坛上,一名来自我区的干部告诉杨涛:“如果在开发区,我们一定会把你们当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科技公司(来看待)。”
       酷漫居搬入了我区。杨涛被评为省级特殊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市级创新领军人才,获8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支持。2018年初,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在区科技局、人才中心的协调和嫁接下,酷漫居解决了发展中的难题,逐渐成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科技型企业;酷漫居还当选区文创产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获得更多的推广机会。
       “我发现,只要找政府办事,只要诉求合理合法,所有部门都努力帮你实现。”他形容我区“是一座适时就把聚光灯打给你的舞台”,并鼓励有意创业者多到我区走走,把握发展的机遇。
       在我区,在“有志者一起来”的创业理念的主导下,像杨涛这样的入区创业者多不胜数。
       为了让创业者找到归宿感、获得感,我区积极充当人才沟通、对话的协调员、组织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我区牵头打造各类“朋友圈”,拉建百余个微信群,推出领军人才开发学院、千人计划联谊会、欧美同学会、“智汇黄埔讲坛”、博士博士后创新赛等各类平台,从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到区领军人才、高管人才、骨干人才、“黄埔工匠”……人才之间的碰撞互动、智慧创意之间的对接、创业者之间的资源支撑、上下游产业的无缝链接,无时不在进行。
       创业者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是我区各部门制定年度工作规划时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据统计,2018年,我区共组织高层次人才代表100余人/次参加各级人才工作、行政审批改革、营商环境建设等座谈会、专题调研会10余场,发放、回收调研表千余份,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这些高端人才来说,感受到来自区政府层面的对创业探索的宽容和接纳,对创意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个人观点、声音的尊重,是选择“加盟”我区的一大重要因素。有时候,这比“重金”“银弹”攻势更为难得和珍贵。


机制体制再创新

一对一全链条服务解后顾之忧

       为了让更多创业者享受到“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的审批速度,我区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打造程序最简、时间最短的审批服务典范。“他们让我们的工作进展十分顺畅,给予我推进项目很大的帮助。”康立明生物董事长邹鸿志说。
“我加了很多公务人员的微信,平时创业上遇到什么困惑、瓶颈,马上就能得到指点或解决。”申威新材料负责人袁慧雅感慨我区人才服务的便利程度和高效率。
       创新创业靠人才,留住人才靠服务。在高层次人才协会秘书长郑厚明看来,为人才搭建无微不至的服务体系、提供交流合作平台至关重要。该协会不断尝试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通过举行培训、沙龙、企业调研、行业研讨等,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各类衍生需求。
       为提升人才服务的广泛度和针对性,我区开设了“人才直通车”,由区领导不定期联系、走访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一对一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类问题。据统计,2018年至2019年春节,我区共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约348人/次,协调解决人才反映的问题88项,重点解决人才住房、缴纳税款、上级政策兑现等“疑难杂症”。
       我区将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申报的培训辅导作为每年重点人才工作推进。在2018年“市产业领军人才”评选中,我区共有13个团队入选,占市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总数72%,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为进一步吸引、留住人才,我区还向区内高新技术人才提供近10万套租赁性住房,首创“上管老、下管小(即为人才父母提供人才养老公寓,为人才子女提供国际人才幼儿园)”的人才服务模式,让人才放心安家;成立了全省首个人才工作集团,由多部门共建人才工作站,让企业创始人享受“集中办理、专员服务、全程跟踪”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区人才工作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筹备开办“知识工厂”,成立战略研究院,围绕人才、企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将智库专家的观点传输给有需要的企业和人才,形成“三合一”人才服务智慧平台,使服务人才的产品更加高端化。
       “我们切实解决引入人才从生活到工作的一切后顾之忧,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安心创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如此界定我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以最优质的服务,尽最大的努力,让“高精尖缺”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消息来源:黄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