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回收走向智能化
发布时间:2019-07-26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业内人士分析,全国的垃圾分类是一个每年上千亿的市场,而整个产业链的规模达到每年万亿的体量。新的产业蓝海正在开启,资本闻风而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看到其中的商机,一些传统企业通过介入环卫设备制造、餐余垃圾处置、垃圾分拣、垃圾回收归类等垃圾分类多个领域,掘金“垃圾产业”。
一个万亿元级的新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垃圾分类立法的推进,有望打开一个万亿元级的新市场。目前,不少嗅觉敏锐的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据了解,垃圾分类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一是餐厨垃圾处理;二是环卫设备升级;三是再生资源回收;四是垃圾焚烧处理。
在上海,餐厨垃圾粉碎机和垃圾桶卖到脱销,商家不得不采取限购或预约政策。数据显示,6月18日当天,京东垃圾处理器类目的成交金额同比超过去年的150%;在天猫上,一款厨余垃圾处理器首小时成交金额超过去年的410%,1分钟超去年全天。
根据安信证券测算,到2020年,餐厨垃圾产生量预计将达到11070万吨,预测到2020年整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投资市场规模达1524亿元。此外,垃圾分类将利好再生资源回收。根据E20研究院预测,垃圾分类回收将是我国又一个百亿元级别的潜在市场,市场空间将在2019-2020年逐步开启。
“我们在垃圾分类整个流程中,是直接参与到垃圾处理中的。”福建泉州一家智能机械企业的负责人说,“公司研发的智能环卫车,已经在市场投入使用。”
“在垃圾分类上,一方面开发了面向农村市场的小型垃圾处理设施,另一方面还介入城市大规模垃圾分类以后的焚烧处置。”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德环保科技股份公司专家杜欢政说,近年来,作为国内环保行业龙头,中德环保科技股份公司积极介入垃圾分类市场。
分类回收走向智能化
依照住建部等部委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等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底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年起全面启动,2025年底前基本建成。
业内人士指出,从国家的规划可以看出,智能化处理系统是垃圾分类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技术,成为企业深度参与垃圾分类产业链的法宝。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企业采用生活垃圾的分类服务点+智能回收箱+专门的特定服务,运用大数据相关,将分类好的垃圾进行数据方面的统计,便于再次收用和处理。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将为大的企业带来重大利好。首先,垃圾从随便乱扔到必须规范处置,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其次,原先一些项目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做,如今需要规范的大企业来处理。
“目前,公司的全智能垃圾数据采集软件已经研制成功,当垃圾桶的垃圾满了时,系统后台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提示前往回收,实现垃圾的智能回收;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可以了解到哪些区域的垃圾投放需求较大,从而进行垃圾桶智能投放。”泉州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广东垃圾分类起步较早,借助广东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效率及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先发优势明显。
在中山,带有二维码的可降解垃圾袋让市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目前,中山正探索“互联网+垃圾智能分类”方式,在前端环节推出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系统。该系统凭居民卡或手机APP在垃圾袋自动发放机扫码后领取可降解垃圾袋。
在深圳,“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智慧社区也正形成。居民将垃圾分类装好后投入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同时后台大数据管理系统记录社区垃圾分类投放数据,并对社区居民个人投放行为监控。
根据试点城市情况,46个试点城市中70%的城市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垃圾分类运营服务,其中20%城市的垃圾分类运营服务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
业内认为,今年起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预期大部分城市将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垃圾分类运营服务。业界认为,我国垃圾分类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企业等方面的共同推进。
“垃圾分类”受资本青睐
随着垃圾分类由上海向全国推进,相关产业也开始站上风口,代分类平台、智能硬件等一个个产业“新蓝海”开始诞生。
据了解,垃圾分类主要涉及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四个环节。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向表示,在垃圾分类的“四分”闭环(即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和资源再生网、垃圾分类网的两网融合方面还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6月17日至7月17日,全国一共新成立了8346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其中,最近一周垃圾分类公司注册数量有近200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另据统计,当前24家家居企业2018年在环保领域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其中,在环保材料、产品的开发使用上有19家企业;将使用过的废弃料贮存、处理的有4家企业,将废弃料回收利用的有3家企业;江山欧派甚至已经打造了完整的废弃料处理产业。未来,绿色环保的项目极具潜力和投资价值,将成为家居企业的必争之地。
这是否意味着“垃圾分类”创投风口已经到来?记者梳理发现,这股关于旧物回收、资源闲置的风自去年开始就已掀起,多个项目都受到了资本青睐。今年以来,垃圾分类企业再次引来资本关注。1月份,奥北环保、赛德美、摩睿环保、盖亚环境等企业项目获得融资。
王清霖认为,目前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在期初形成阶段,是垃圾分类企业入场或转型的好时机,谁能够在这一阶段抓住抓牢更多的用户手里的垃圾,谁则能够获得更大的蛋糕。
【他山之石】
国外城市垃圾分类做法
1.日本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了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日本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其完备的法规体系为垃圾分类回收提供了依据和指南。在垃圾处理工作中,日本的政府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日本在垃圾处理中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构筑严密的垃圾回收组织体系,确保完成该项工作的人手;二是制定具体的垃圾回收细分目录。根据日本法律规定,都道府县政府负责制定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计划,基层地方政府市町村则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承担辖区内一般废弃物的处置责任。
2.美国
美国为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均开始普遍采用招投标制度将垃圾服务承包出去。美国对大约315个地方社区的固体垃圾收集的调查显示,私营机构承包要比政府直接提供这种服务便宜25%的费用,由独立的研究组织提供的报告显示私营机构承包使街道清扫费用节约43%。
3.德国
德国积极推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在垃圾处理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也充分调动企业的力量,市场机制在垃圾的分类处理中得到充分运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渐由国家职能部门负责处理向由国家职能部门监督下的国有公司处理演变,最终发展到在国家职能部门监督下,由按市场经济配置的私人公司或含有部分国有股份的私人公司处理生活垃圾的新模式。目前德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70%是完全私有化的企业或者是有部分国有股份的私有化企业。
声音
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将重置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对于前端分类、中段收运、末端处理等环节的投入均将会增加。但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各个受益产业链短期内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长期红利会释放。
——东莞证券
垃圾分类的推进对固废全产业链均有影响,前端完善收运系统,终端打开湿垃圾处理市场,也是后续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板块高景气度延续,未来看好垃圾分分类推进下固废产业链发展加速,细分赛道厨余垃圾处理市场、资源回收利用场有望快速打开。
——上海证券
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广,环卫作为对接生活垃圾的最直接一环,有望将垃圾分类开发成为环卫的重要增值服务,垃圾分类或将成为环卫业务下一个发掘价值的富矿。
——环保及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邵琳琳
垃圾分类的本质目标是为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了下游不至于粗放地直接填埋或者直接焚烧,让处理过程更安全、对环境的影响更小,这背后需要一整套的处理体系才能完成。在垃圾分类上,政府更多是作为发起者的角色,最终企业需要形成一个商业逻辑的闭环,自负盈亏。企业不能依靠政府采购,而是将政府的资源从低效的使用转向高效的使用,找到有意愿参与分类的公众机构、社区,一起去促成这件事,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商业运行的状态。
消息来源:黄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