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企业服务中心
store
首页
payment
中心概况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中心简介
会员尊享免费服务
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
payment
会员服务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入会流程
入会申请表
会员章程
企业风采
payment
政策快报
payment
会员活动
arrow_drop_down
arrow_drop_up
会员动态
会员通知
payment
经典案例
assignment_ind
联系我们
服务动态
SERVICE NEWS
政策速递
POLICY DELIVERY
创客资讯
MAKER INFORMATION
热点话题
EVENTS
协会信息
ASSOCIATION INFO
会员服务周刊
> 第544期 > 创客资讯
构筑知识产权生态 护航湾区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9-06-27
6月21日,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揭牌,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推进工作会议举行。
会上,十余名与会知识产权顶级学者专家以其专业知识和宽阔视野,共同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出谋划策,为我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工作贡献智慧。
欧盟知识产权局专员Gunther Marten:
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
在欧盟的各个行业中,99%都是由中小型企业构成,我们非常依赖于中小型企业。但对中小型企业来讲,他们不会选择来到中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成熟,他们害怕来到中国之后,商业优势会失去。制度的误解,错误的策略判断,导致信任的缺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知识产权跟商业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知识为主的商业圈子,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为他们未来的商业道路铺路。
有50%-60%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只有一种专利,而这个专利是他们唯一的资产,如果这个专利都丢掉的话,这种中小型企业就没有价值了。但是对于这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需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策略,知道怎么样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些都应该让这些企业了解到。
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亚虹:
全方位开展知识产权交流
知识产权的技术性很强,有些观念是相通的,但是又有地域性的差别,不同的法系在一个地区里共同存在,在交流上肯定要发生很多冲突,这需要三地加强了解和沟通。
要增进了解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交流。我们可以全方位开展三地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产业和学界之间的交流,还有政府与产业、学界之间的交流。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为这些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产业合作提供资金的帮助。
香港在电影、音乐、动漫、网络游戏和设计等方面有优势,三地可以在这些方面就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比如说大陆和香港合拍电影,肯定要涉及到很多知识产权的问题,可以把它当成特定的合作项目来进行。
我觉得三地可以组建一个团队,专门就科技和知识产权法律之间的异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最适合的方法,真正地进行三地在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了解和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澳门)仲裁协会理事会主席赖建国:
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仲裁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很需要调解的国际化和仲裁的国际化。但是每个地区法院对调解国际化和仲裁国际化的支持不一样。广州的支持在国内是非常大的,所以广州具备条件在调解国际化和仲裁国际化方面走快一点。
仲裁国际化,尤其是国内仲裁所有待推行的内容是临时仲裁。比如说一个临时仲裁,是以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来进行仲裁,通过仲裁委来确认它的仲裁协议。这个做法使调解有可执行的效力,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默认的做法。
国际调解层面,大湾区是有优势的——我们已经和英美、欧盟、澳洲等国际先进的调解机构接轨得相当不错。但是短板仍然存在,就是合格的国际调解员人力资源不足。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些国际调解机构很看重国际理念和技巧。在他们看来,中国现有的23万人民调解员中只有300位能够胜任国际调解工作。因此,在知识产权领域,我们要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还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人才——国际调解包括工程、海上、知产等等,尤其知产方面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平:
打造知识产权的创新生态
现在有一种对于并购知识产权的忧虑:在合资、合作中,通过并购把这个知识产权消灭掉。
其实在广州已经有明显的迹象,比如一个很好的民营企业,它的技术创新很好,非常前沿。结果资本就来收购,收购以后就不会用这个创新的技术。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操作系统为什么现在还没起来。因为在20年前我们就有一个很好的操作系统,有200多个专利,结果有一个很大的资本买下了这个企业,让中国的操作系统荒废掉了。
现在我国在操作系统核心上受制于人,主要就是“有替代无生态”,没有人用的系统就是一个死系统。回头来想,20年前开始建设生态,难道我们培养不出来么?
所以现在在大湾区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我们要从整体上对创新企业进行引导,在宏观上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产权的创新生态。
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建设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高地
知识产权落到最后,还是在保护和运用上。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的高峰,应该做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高地,现在应用人才还不足,培养出来的理论人才也需要回炉再学习。第二就是纠纷结果,在拥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基础上,建立一个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高地,双管齐下;第三是知识产权的研究论坛,中国的知识产权活动在世界上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数量多,质量也要跟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
促进全球四个湾区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条件是无与伦比的,科技创新、文化产业、金融、人力资源,这四个重要要素都很集中,可以产生巨大的效应。对于大湾区建设,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需要人才。无论多伟大的事业、多宏伟的战略,都是人实现的。我们人才奇缺,尤其是缺少高级人才,下一步的重点是培养全能型的人才。
第二,要有开放、合作的态度。要低头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抬头看世界上另外三个湾区的长处和不足。我们需要全球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来,可以推动四个湾区的合作、交流,比如举办世界湾区论坛,通过某一点的交流就可以带动一条线、一个面的更广泛、深入的交流。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展好,开放合作非常重要,要有支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措施。
第三,重视教育。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和某些领域形成引领力量的最根本因素。培养人才需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这个培养人才的环境不是短期能形成的。我们要做一流的大国、一流的民族,一定要在基础科学上投力量、下功夫,把教育培养人的环境塑造好。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明德:
建立粤港澳知识产权协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很难得的区域,既有英美法系,也有大陆法系。如何把不同的法系整合运用,是一篇大文章。在我们国家,谈到商标注册,更侧重使用,觉得注册商标越多越好;而英美法系更注重商标的实用性,不太注重数量。如果两大法系能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打造一个范例,我觉得很有价值和意义。
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我总是有一个担心。因为知识产权有地域性,香港、澳门和广东其他城市来说,都是独立的经济体。如何防止某些企业钻地域差异的漏洞侵害知识产权,这需要三个区域建立一个协作机制,不要让这些“聪明人”再去钻这个空子。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想到,既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它必然是3个经济体,是3个法律区域。涉及到知识产权地域性,它必然会有一些困惑。怎样去协调这些区域,解决好相关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下一步工作开展的重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协中心副主任邱绛雯: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2011年,我们国际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在广东设立这个专门从事发明专利审查和PCT审查的审查机构——审协广东中心,目的就是想和地方政府一起推动本地的知识产权工作和广东的改革开放、市场化经济相匹配。
几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和广州开发区政府一起选取了区内的13家企业,把审查员派到这个企业里面去,为他们做知识产权服务。期间发现企业其实有很旺盛的需求,希望能在知识产权方面提供更深入、更精准的技术分析和法律状态分析。
同时,开发区仍然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专利申请量排在前面,但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很弱。比如有一些很好的生物制药企业,只有一名知识产权人员,而且是一般技术人员转行。一般情况下,要申请专利了,企业就把申请书交给服务机构,剩下的事情他们也不关心,甚至也不知道该关心什么。
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他们在知识产权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意识。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宇枢:
推动知识产权建价证照化
在技术成果转化部分,其实中国面临很大的困境。我觉得企业跟高校之间可以参考像美国大学技术交易联盟或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的做法——专利、知识产权要运营起来。
刚刚有提到知识产权的债券化、证券化、保险,甚至还有交易、许可、奖励,这当中都涉及到很重要的一把钥匙,就是专利的建价和估值。如果这些知识产权没有好的建价和估值的话,我们债券也做不了,证券也做不了,保险也做不了,许可、交易全都是没有价格的产品,到时候别人漫天开价,充斥一堆没有干货、充水的研究报告,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没有人相信,导致好的专利埋没,糟蹋宝贵的机会、时间跟资本。
所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可以推动知识产权建价的证照化,这是知识产权运营的最后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知识产权法官要判案可以有一个很客观的标准,交易也有一个客观标准,研发人员的奖金也可以得到客观的保障。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杨建兵:
把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
过去几年政府对发展知识产权做了很多政策,但是遇到一个痛点——无法精确评价知识产权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的,以及它对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有多少贡献率。
所以,要让知识产权到市场上去检验。具体操作层面,就是怎么把国家、政府的资助转化到市场上。
过去政府为了公共目的习惯于做产品,不习惯于做商品,更不习惯于做市场,使得我们为公共服务做的产品距离被市场接受的商品有一段距离。从技术发展来讲,市场的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并不矛盾,这两块要通过企业的创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知识产权只是一个表象,底层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转化为服务造福社会的能力。
信息来源:黄埔新时代
上一篇:
咖啡为媒,打造国际产业创新合作交流平台
下一篇:
广州市合成生物产业应用产学研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