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绘就路线图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破题
发布时间:2019-03-21
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是热门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美好蓝图和施工图已绘就,希望抓住历史性机遇,早日实现规划愿景。
纲举目张,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该如何落实规划纲要,站上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的赛道。
关键词:互联互通
纲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2019年,广东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稳步推进62项(段)3193公里续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建成通车虎门二桥、河惠莞高速龙川至紫金段等10项483公里,新开工宁莞高速潮州东联络线等3项60公里。同时,抓紧开展黄茅海大桥、莲花山通道等32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如今,广东正突出打造“大通道、大枢纽”铁路骨干网络的工作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广东还将重点推进一系列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项目的建设,包括赣州到深圳的铁路、广州到汕尾的铁路、深茂铁路江门至深圳段等,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正在加速构建。目前,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中。
广东机场集团正在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有望突破1亿人次,为粤港澳大湾区架设起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空中之路。
关键词:产业发展
纲要: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新动能。
广东传统制造业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圳、佛山、汕头、东莞、湛江5市在未来通讯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石墨烯等领域,新筹建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认定2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建设,建设36个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共258个。
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关键词:科技创新
纲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备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金融、现代服务业优势与制造业产业创新优势互促融合,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跨区域创新平台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方面,搭建了面向“两岸四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引进港澳机构建立成果转化基地。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还携手建设广东省实验室,打造高层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下一步,将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重点围绕三地共同需求,实施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等,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打通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粤港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合作,着力提升大湾区的国际技术竞争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
纲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落实:目前,广东省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还通过推进电动公交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继深圳之后,广州、珠海实现公交100%电动化,此外开展清洁油品行动,提前供应符合广东蒸气压要求的国Ⅵ车用燃油。2018年,全省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7万家,完成整治约5.6万家。
广东全省镇级以上已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任双总河长的负责制,形成高位推动的工作态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并牵头督办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整治。
广东省正编制全省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时已和香港、澳门有关方面建立协商机制,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下一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
声音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大湾区建设
这里将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我们很有信心。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互联互通,随着各城市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原议员谭耀宗
融入国家越深,澳门未来越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共同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好、把澳门建设好,让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
广东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开全国先河。这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极大促进作用,将加速大湾区内创新要素更快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
广东经济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污染防治共治成效显著、低碳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地生态环保合作体系不断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良好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
我们迫切需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希望加快布局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要发挥仲裁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
广东:“三步走”推进大湾区建设
省大湾区办日前牵头组织起草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九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强化轴带支撑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
二是强化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三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携手港澳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四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打造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
五是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港澳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七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
八是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九是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消息来源:黄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