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细信息
广州开发区工业机器人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上)
摘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产业引领作用明显
 发布时间:2018-08-14
0
联系我们
编前语: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要求打造“知识产权引领型产业高端发展示范区”;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硕辅同志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到我区调研,提出要“以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为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区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卫星通讯(北斗)、智能装备等产业专利导航分析工作。本报告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借助专利与产业融合的研究方法,为我区工业机器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关于方向、定位及路径的规划决策参考,本报今起分两期予以刊登。
产业及专利状况

1、产业现状
  作为广州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主要集聚地,近年来我区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结构和规模效益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涌现出了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但要把握后发优势,突破研发瓶颈,实现弯道超车,我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产业引领作用明显。我区主动顺应工业4.0新趋势,以机器人为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引进一批新项目,扶持一批新骨干,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全区集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企业75家、规模以上企业40家,实现产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产值规模在国内各园区中处于中上游水平,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已成为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其中,机器人产业对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较强。从细分领域看,我区智能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与工作站、智能加工装备、智能测控装置、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智能物流装备等五大领域。2016年,我区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高达53.68亿元,占智能装备产业总产值的48.8%,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2.产业园区规划发展效果初显,工业机器人空间集聚效应增强。我区智能装备产业形成了“一园三区”的总体架构,分为北区(知识城)、中区(云埔工业区)和南区(原黄埔机械谷智能产业园)。其中,中区(云埔工业区)是我区智能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发展相对成熟,南区次之,是近期建设的重点;北区则主要承载研发、科技孵化、高端制造项目落地,是未来的发展中心。从总体来看,我区六成以上智能装备企业聚集在“科学城—东区—云埔工业区”一带。随着“一园三区”规划布局的不断深入,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已经逐步从发展初期的多点分散向重点集中转变,企业之间合作更为密切。
  3.关键企业分布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目前,我区初步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集成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完整产业链,拥有包括广州数控、昊志机电、巨轮、瑞松科技、达意隆、明珞汽车等16家技术优势突出、行业经验丰富的核心企业。同时,设立了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以机器人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有效夯实产业链基础,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我区具备较强的关联产业基础,集聚包括汽车、电子、食品、医药、轨道交通、陶瓷制造和3C等工业机器人有效应用领域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下游集成应用服务发展。
  4.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突出。近年来,我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数控是国内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年产销量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占据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1/2;达意隆包装是国内饮料包装自动化领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饮料包装设备商;明珞汽车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具实力的汽车高端装备供应商,自主研发的汽车焊接总拼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广州数控、启帆多次取得机器人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是工信部评选的机器人标杆企业。此外,我区已启动针对日本发那科、安川机器人等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的招商行动,大力引进沈阳新松、国机智能、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企业机构,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2、专利情况
  截至2016年,我区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共144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占申请总量的53.5%,获得专利授权85件,授权比例为59%,拥有有效专利77件。

  从横向看,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广州市的14.6%、广东省的2.5%、全国的0.27%,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虽已形成基础专利布局,但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1.专利管理工作初见成效,授权专利稳定性高。我区18件授权发明专利全部处于有效状态,67件实用新型专利中有59件维持有效状态,有效专利总量为77件,占授权专利总量的90.6%,专利稳定性高,企业的专利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2.专利布局起步较晚,但稳步增长趋势明显。2010年前,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分布零散,2011年后开始稳步增长,2015年,该领域专利申请突破30件,2016年达到峰值73件。在优先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等支持下,预计未来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3.专利质量占优但数量规模处于劣势。广东省内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为主要集聚地的工业机器人特色园区,省外的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与我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类似。
  总的来看,我区本领域专利申请大多为发明专利,保护周期更长,经实质审查后稳定性及创新程度更高,虽然专利数量不具规模优势,但专利质量及稳定性尚佳。


3、主要企业专利情况
  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关键企业有16家,其中以达意隆包装专利申请量最多,达46件;其次是广州数控,共21件;瑞松科技、明珞汽车、广州创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均有超过10件专利布局。从专利数量来看,企业之间研发实力差距较大,达意隆包装、广州数控处于领先水平。



  从产业链分布来看,我区重点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各技术环节均有涉及,但技术创新分布不均衡。广州数控在三大技术分支专利申请比较平均,达意隆包装和瑞松科技则更为关注本体和控制系统。
4、细分技术领域专利概况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控制系统和本体技术领域,驱动系统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相对较少。与其他类似园区相比,我区在控制系统领域专利布局具有优势,但在驱动系统领域劣势明显。


  总体来看,我区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各细分领域专利布局不均衡,在本体技术与控制系统技术领域能够保持研发优势,但在驱动系统技术方面仍需重点突破。
存在问题
  1.未形成较大的集聚规模与优势。一是企业数量偏少,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企业仅16家,相比省内其他主要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在数量和体量上都有差距,未形成产业聚集规模与优势。二是专利创造骨干企业较少。区内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规模和专利产出能力偏小,带动能力较弱,与国内沈阳新松、深圳大疆等同行业龙头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和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知名企业相比差距甚大。
  2.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在驱动系统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方面劣势明显。我区虽然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但相对薄弱,尚未形成自有的工业机器人知名企业或知名品牌,在创新技术前沿领域没有明显突破,在机器人高端应用市场面临国外品牌的竞争压力。区内广州数控、达意隆包装等大型企业基本分布在产业链中下游,在全球及国内研发热点的驱动系统相关技术领域投入极少,支撑产业链上中游的企业规模和技术力量仍有待提升。
  3.专利合作意识不强,未形成行业专利池。我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合作申请较少,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院所之间合作意识不强,未形成行业专利池及稳定的产学研转化模式。
  4.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在核心企业整体研发中占比较小。我区多数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企业在该领域专利布局、投入尚不占主流,对于我区工业机器人的整体产业产值测算、投入与产出对比以及未来龙头企业培育具有不利影响。

                                                                                                         消息来源:创业导报

联系我们
您的姓名
您的电话
您的邮箱
简要标题
内容